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90—約756 【介紹】: 唐京兆長安人,字少伯。玄宗開元十五年擢進(jìn)士第,補(bǔ)秘書省校書郎。后又以博學(xué)宏詞登科,授汜水尉。以故貶嶺南,北歸,遷江寧丞。晚年又貶龍標(biāo)尉。故世又稱王江寧、王龍標(biāo)。以世亂還鄉(xiāng),道出濠州(一作亳州),為刺史閭曉丘所殺。工詩,擅長七絕,以邊塞詩《出塞》、《從軍行》等知名。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6? 字少伯,排行大,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以曾官江寧(今江蘇南京)丞、龍標(biāo)(今湖南洪江西南)尉,后人因稱“王江寧”、“王龍標(biāo)”。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jìn)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年登博學(xué)宏詞科,遷汜水尉。越數(shù)年,以事謫嶺南。二十八年北返,改江寧丞。史傳稱后以“不護(hù)細(xì)行”,又貶龍標(biāo)尉。安史亂起,昌齡避亂江淮一帶,觸忤濠州刺史閭丘曉,為曉所殺。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昌齡為開元、天寶間杰出詩人。所作多邊塞軍旅、宮怨閨情及送別之什,清剛俊爽,深厚婉麗。時人殷璠以為“元嘉以還,四百年內(nèi),曹、劉、陸、謝,風(fēng)骨頓盡,今昌齡克嗣厥跡”,稱其詩“驚耳駭目”,乃“中興高作”。(原出《河岳英靈集》卷中,茲據(jù)《唐詩紀(jì)事》卷二四所引)《唐才子傳》卷二本傳云是“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昌齡特擅七絕,明王世貞以為可“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藝苑卮言》卷四)。詩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齡詩注》。另有《詩格》傳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卷?!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bǔ)4首又4句。
唐詩匯評
王昌齡(694?-756?),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jìn)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年,舉博學(xué)宏辭科,授汜水尉。獲罪謫嶺南,二十七年遇赦北還。二十八年冬,為江寧尉。天寶中,貶龍標(biāo)尉。安史亂起,北歸,為濠州刺史閭皇曉所殺。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biāo)”。昌齡工詩,時稱“詩家天子”;尤長七絕,與李白共稱“聯(lián)璧”。有《王昌齡集》五卷,已佚。又著《詩格》二卷,《詩中密旨》一卷,今傳本多疑非原著。有《王昌齡集》二卷和《王昌齡詩集》三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今人李云逸有《王昌齡詩注》。
黃鶴樓志·人物篇
王昌齡(698—約756) 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jìn)士,授校書郎,改汜水縣尉,再遷江寧縣丞,晚年貶龍標(biāo)(今湖南黔陽西)縣尉,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biāo)”。赴江夏(今武昌)游玩時曾作惜別詩《送人歸江夏》,因情造景,借黃鶴樓抒情,表現(xiàn)了友人間的無限眷戀和依依惜別之情。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
昌齡字少伯。江寧人。第進(jìn)士。補(bǔ)秘書省校書郎。又登博學(xué)宏詞科。再遷氾水尉。貶龍標(biāo)尉。以世亂還鄉(xiāng)里。為刺史閭邱曉所殺。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元嘉以還,四百年內(nèi),曹、劉、陸、謝、風(fēng)骨頓盡。頃有太原王昌齡,魯國儲光羲頗從厥跡,且兩賢氣同體別,而王稍聲峻。
新唐書本傳
昌齡工詩,緒密而思清,時謂王江寧云。
唐才子傳
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時稱“詩家天子王江寧”,蓋嘗為江寧令。與文士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
《唐詩品》
少伯天才流麗,音唱疏越。七言小詩兒與太白比肩,當(dāng)時樂府采錄無出具右。王言古作與儲光羲不相下,而稍逸致可采,高才玩世,流蕩不持,卒取閭丘之禍,輕華之致,不并圭璋,豈亦定見耶!
朱警《王昌齡詩集跋》
少伯詩為中興名家,與儲光羲相埒,而少伯稍聲峻,多遠(yuǎn)調(diào)。至如“飛雨祠工來,靄然關(guān)中暮”、“東峰始含景、了了見松雪”,興象融化,有遺音矣。
《藝苑卮言》
七言絕句,王江寧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
藝圃擷馀
絕句之源,出于樂府,貴有風(fēng)人之致,其聲可歌,其趣在有意無意之間,使人莫可捉著。盛唐惟青蓮、龍標(biāo)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詩藪
江寧《長信詞》、《西宮曲》、《青樓曲》、《閨怨》、《從軍行》,皆優(yōu)柔婉麗,意味無窮,風(fēng)骨內(nèi)含,精芒外隱,如清廟朱統(tǒng),一唱三嘆。
詩藪
摩詰五言絕,窮幽極玄;少伯七言絕,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詩藪
杜陵、太白七言律絕,獨(dú)步詞場;然杜陵律多險拗,太白絕間率露,大家故宜有此。若神韻于云,絕無煙火,深衷隱厚,妙協(xié)《蕭韶》,李頎、王昌齡故是千秋絕調(diào)。
詩藪
李(白)詞氣飛揚(yáng),不若王之自在,然照乘之珠,不以光芒殺直;王句格舒緩,不若李之自然,然連城之璧,不以追琢減稱。李作故極自然,王亦和婉中渾成,盡謝爐陲之跡;王作故極自在。李亦飄翔中閑雅,絕無叫噪之風(fēng),故難優(yōu)劣,然李詞或太露,王語或過流,亦不得護(hù)其短也。
詩鏡總論
王龍標(biāo)七言絕句,自是唐人騷語,深情苦恨,襞積重重,使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惜后人不善讀耳。
詩鏡總論
書有利澀,詩有難易,難之奇,有曲澗層巒之致;易之妙,有舒云流水之情,王昌齡絕句,難中之難;李青蓮歌行,易中之易。難而苦為長吉,易而脫為樂天,則無取焉??傊?,人力不與,天致自成,難易兩言,難可相忘耳。
詩鏡總論
專尋好意,不理聲格,此中晚唐絕句所以病也,詩不待意,即景自成;意不待尋,興情即是。王昌齡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齡得之椎煉,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齡之意象深矣。
唐詩歸
鐘云:人知王、孟出于陶,不知細(xì)讀儲光羲及王昌齡詩,深厚處益見陶詩淵源脈絡(luò)。善學(xué)陶者寧從二公入,若從五、孟入。
《全唐風(fēng)雅》
鐘云:龍標(biāo)七言絕妙在全不說出,讀未畢,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見矣,然終亦說不出。 黃紹夫云:唐七言絕句當(dāng)以王龍標(biāo)為第一,以其比興深遠(yuǎn),得風(fēng)人溫柔敦厚之體,不但詞語高古而已。
姜齋詩話
七言絕句,唯王江寧能無疵颣,儲光羲,崔國輔其次者,至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句非不煉,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詩起句,施之小詩,未免有頭重之病。若“水盡南天不見云”、“水和三日蕩輕舟”、“囊無一物獻(xiàn)尊親”、“玉帳分弓射虜營”,皆所謂滯累,以有襯字故也。其免于滯留者,如“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則又疲茶無生氣,似欲匆匆結(jié)煞。
《詩辯坻》
龍標(biāo)七言古,氣勢太峻而才幅狹,然迅快流爽,又一格也。
圍爐詩話
吳敬夫云:龍標(biāo)七絕名手,五古筆法高妙,往往為理障所掩,如“精意莫能論”,“獨(dú)立君始悟”、“海靜月色真”、“寥寥天府空”、但便人剿襲,故愚者入其鬼窟中。豈若“久之風(fēng)榛寂,遠(yuǎn)聞樵聲至”、“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頓挫雄渾也? 王昌齡五古,或幽秀,或豪邁,或慘側(cè),或曠達(dá),或剛正,或飄逸,不可物色。
圍爐詩話
王龍標(biāo)七絕,如八股之王濟(jì)之也,起承轉(zhuǎn)合之法自此而定,是為唐體,后人無不宗之。
原詩
七言絕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李俊爽,王含蓄,兩人辭、調(diào)、意俱不同,各有至處。
《歷代詩法》
龍標(biāo)五古,勝情曠致,刊落凡俗。龍標(biāo)七絕,如高翼矯風(fēng),半空落響,危峰墮月,哀壑承泉,首首同調(diào),一見一新,非惟獨(dú)秀當(dāng)時,抑已擅場千古。
《唐詩別裁集》
龍標(biāo)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謂之唐人《騷》語可。
石洲詩話
龍標(biāo)精深可敵李東川,而秀色乃更掩出其上。若以有明弘正之間徐迪功尚與李、何鼎峙,則有唐開、寶諸公,太白、少陵之外,舍斯人其誰與歸?
《挹翠樓詩話》
有識者皆當(dāng)戒心讀王龍標(biāo)“大漠風(fēng)塵”、“白馬金鞍”、“馳道楊花”諸作,止用一二字暗中托諷,使深心人于言外領(lǐng)會,意境既超,婉而不露,此其七絕所以獨(dú)冠三唐。
《唐七律雋》
襄陽、龍標(biāo)、供奉,雖不以七律名家,然視右丞、嘉州,少陵者公,別有一種神氣,有精采而無滯色,此盛唐之所以為盛也。
《峴傭說詩》
孟浩然、王昌齡、常建五言清逸,風(fēng)格均與摩詰相近,而篇幅較窘。學(xué)問為之,才力為之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鮑明遠(yuǎn),縮作短篇,自成幽峭。七絕擅名,亦由關(guān)塞之詞,江山所助。
孫義龍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三百六
義龍。玄宗時人。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四百六
讜言(一作儻言)字士龍。玄宗時擢書判拔萃科。
馬季龍 朝代:盛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44 【介紹】: 唐汝州郟城人。玄宗開元九年,應(yīng)知合孫吳舉及第,累官至大同軍使、嵐州刺史、幽州經(jīng)略副使。
釋惟忠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生成都之童氏。幼事大光山道愿禪師出家。既而游嵩岳。見神會禪師。而決擇焉。乃復(fù)觀覽圣跡。于江之左。有山僻邃。妍秀可愛。遂營茅舍。而安禪其間。蓋其地舊多龍蛇。瘴煙癘霧。白晝冥晦。樵牧者。往往犯之立死。雖有國醫(yī)。無所施其技。自忠之來。近遠(yuǎn)寧謐。聞空中聲云。承法師力。今得解脫矣。建中三年入滅。壽七十八。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惟忠。姓童氏。成都府人也。幼從業(yè)于大光山道愿禪師。神驥伏櫪雖止也。發(fā)蹄則超忽千里焉。游嵩岳見神會禪師折疑沈默。處于大方觀覽圣跡。見黃龍山郁翠而奇異。乃營茅舍。其窮溪極谷而多毒龍。噴氣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醫(yī)工寡效。忠初不知。獨(dú)居禪寂澗飲木食。其怪物皆卷而懷矣。山民無害?;蚵効罩新曉?。得師居此民之多幸。令我解脫也。鄉(xiāng)人因號是山為伏龍。言忠弭伏鱗蟲之長。故此名焉。以建中三年入滅。報齡七十八。其年九月遷塔云。
魏季龍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九
季龍。代宗時擢書判拔萃科。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5? 潞州壺關(guān)(今山西壺關(guān))人,宰相苗晉卿子。初為樂平縣令,代宗大歷中為朝散大夫、秘書丞,封龍門縣開國男,轉(zhuǎn)尚書都官員外郎,終于駕部員外郎。事跡見《新唐書·盧綸傳》、常袞《授苗發(fā)都官員外郎制》、《唐才子傳》卷四,今人傅璇琮《盧綸考》附考其事。苗發(fā)為“大歷十才子”之一,李嘉祐、李益、秦系及十才子輩多與其酬唱。其詩多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臥龍和尚。云蓋元禪師法嗣。 問。如何是大人相。師曰。紫羅帳里不垂手。曰為什么不垂手。師曰。不尊貴 問。十二時中間。如何用心。師曰。猢猴吃毛蟲。景德(傳燈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失其名。以善畫龍聞名,人以苗龍呼之。相傳后得道仙去。會稽龍瑞宮東南一峰崛起,上平如砥,后人傳為其升天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盩厔人。家貧,與里人共祀社,眾買牲牢,龍撰文以祭,祭畢分胙。久之,眾不平,逐出龍。龍造泥飯以祭,祭畢泣于樹下,將焚文,有白鼠銜文入洞,掘之,獲白金一斗。龍不自私,率眾首官??h令賢之,表其閭曰“義夫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3 【介紹】: 唐僧。臺州天臺人,俗姓陳。因其曾發(fā)大愿,盡一報代眾生之病,故本名不顯。幼出家于臺州國清寺。登戒后,歷游觀方。初至洛陽,次河陽,立道場為民救旱。代宗大歷元年,結(jié)茅居霍山,頗有異跡。后住晉州大梵寺。又?jǐn)?shù)開施食道場以救饑。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天臺陳氏子。七歲喪父。哀毀過禮。服除白母。求出家。母意難之。即斷一指示所志。遂趨國清寺落發(fā)登具。以其每欲以己代眾生病苦也。故名。久之游方抵淩郊。時河陽方苦旱。病適至因按經(jīng)法。繪八龍王立道場以禱。果大霔千里沾足。先是其地夏則風(fēng)雹暴作。苗稼偃拔。雉堞皆頹弛。識者以為毒龍使然。病為持密語禳之。自爾無患。民立祠肖貌祀焉。大歷元年。登太行入霍山。結(jié)茅深??以遁?;蛴斜I其所蓄者。欲遽去。而二虎據(jù)路口。會病從他處歸。盜扣頭陳悔。病慰喻之斥虎使去。盜顧乞留服役左右終其身。中山廟尤靈異。昔神堯初起義師。嘗沮陰雨。迷道于此。而神陰助有功跡。及即位詔鐫石像列祀典。病至是念其以殺食晉絳間。于是造庭對像語。使從己受佛戒。像忽頷首若許者。旁顧神婦像略不動。病則毀撤之曰。何物頑礦能為眾生害。如此。百姓以告太守。太守怒系之。嘉泉寺門戶扃鐍嚴(yán)甚。旬浹啟視病則兀爾禪寂自若。眾聞而坌至?;驌繇嘁猿銎涠?。太守遣邀之弗聽。使再往。約曰。如必弗來者。則斷其頭來。病謾斬一指付使者。太守感動竟躬詣以謝。仍徙病大梵寺且營浮圖。以葬指節(jié)。由爾檀信向慕而施幣山積。有忌者賂貧女。以鴆酒進(jìn)曰。妾夫善釀。今茲其釀?wù)\加美。幸和尚小酌。以種福田。經(jīng)云佛不違眾生愿。惟和尚慈悲病。曰汝非佛耶。貧女喜盡以情告。病笑釂曰。吾所坐地當(dāng)裂。徐視之。果裂。其毒氣之酷可想見。今俗以酒供養(yǎng)始此。歲饑必募糧設(shè)會。以飽餓者凡八設(shè)會。而燕趙賴之。貞元十四年七月八日。別眾跏趺。如入禪定。弟子疑其不滅。列香華供養(yǎng)如常時。閱一歲膚肉覺堅縮。而后加之漆布以圖永久。武宗時舁匿廢陶灶中。風(fēng)雨莫之庇。尋出異草盤結(jié)覆頂上。宣宗復(fù)教。作亭徙置之。嘉泉指節(jié)歷百齡不壞。筋肉爪甲愈益光潤如黃金色。 唐沙門。史亡其名。隱居興元褒城之中梁山言行直率。不為世俗規(guī)矩所制。飲酒啖肉自若。其儕輩舉非之。然以齒臘之。長。獲紀(jì)綱寺職。而議論設(shè)施。咸當(dāng)人亦因以畏服焉共尊為上座。少年后生。間有效其所為者。上座聞而駭曰。未得凈心地。何敢爾。吾弟當(dāng)以折伏之。一日戒庖者。剩治餅餤邀眾游冢墓間。獨(dú)地坐掇枯骼腐胔。鋪餅餤裹食之。如鮮美雋永物。眾環(huán)視噦嘔不能已。上座顧謂眾曰。汝等能食此否。能食此則庶幾可以食肉也。及柳公仲郢。鎮(zhèn)興元時躬詣禮敬。年八九十乃卒。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代病者。臺州天臺人也。姓陳氏。以其嘗發(fā)大愿盡一報代眾生之病。致本名不顯矣。誕育之辰祥光充室。鄰里異焉。七歲喪父。哀毀幾于滅性。白母求出家母才艱阻遂斷一指。親黨敦勸。偏親乃送于國清寺。因戒法登滿誓志觀方。初止今東京。次于河陽。為民救旱。按經(jīng)繢八龍王。立道場啟祝畢投諸河。舉眾咸睹畫像沈躍不定。斯須云起膚寸雷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歸心者眾。先是三城間多暴風(fēng)雹。動傷苗稼雉堞。號為毒龍為之也。代病為誦密語。后經(jīng)歲序都亡是患。盟津民立堂宇若生祠焉。大歷元年。登太行游霍山。乃深入幽邃結(jié)茅而居。有盜其盂食。俄見二虎據(jù)路。會逢代病。盜叩頭陳悔。慰諭畢因摩挲虎頭。如是累伏猛獸。其盜本樵子。愿依附為苦行焉。其中山神廟晉絳之間傳其肸蚃。代病入廟勸其受歸戒。絕烹燀牲牢。其神石像屢屢隨勸領(lǐng)首。顧其神婦略無俞答之狀。遂剃神之發(fā)毀撤神婦。鄉(xiāng)人怪之聞白州邑。太守怒之曰。此唐高祖初起至此。久困陰雨其神見形示路以迎義師。厥后礱石為像。薦饗無虧。此之髡師無狀敢爾。俾系閉于嘉泉寺扃鍵且嚴(yán)。至二十日啟關(guān)寂然禪定。傾城咸往觀禮。或聲磬舒徐而起。太守急召之不來。以至約令斷頭。代病斬一指以付使者。太守感之。躬就迎請。移置大梵寺。別營磚浮圖以藏其指節(jié)矣。由是檀信駢肩躡踵。有窴毒于酒者。賄貧女往施之。代病已知。貧女紿之曰。妾家醞覺美。酌施和尚求福。況以佛不逆眾生愿。代病曰。汝亦是佛。然貧女懼反飲具以情告。代病執(zhí)杯啜之。俄爾酒氣及兩脛足地為之墳裂。聞?wù)唧@怪。以酒供養(yǎng)自茲始也。汾隰西河人有疾。止給與凈水飲之必瘳。凡屬薦饑必募糧設(shè)食。后于趙州救斯荒歉。作施食道場前后八會。遐邇賴之道感多類。以貞元十九年秋七月八日奄然跏趺示滅。四眾初謂如嘉泉寺之禪定歟。香華供養(yǎng)。至于隔歲膚肉漸堅。方知永逝。遂漆布繢畫之。武宗廢塔像無巨細(xì)皆毀除?;蜃h之移入陶灶中。既而生瑞草一本。其狀亭亭若蓋。盤錯縈紆庇其風(fēng)雨而有馀也。宣宗即位佛事中興。綱紏比丘造小亭。移真形窴于此。先于嘉泉寺斷指節(jié)。已過百齡筋肉甲爪光潤且如金色?;?qū)俦锍窍葜竿?。后有赍出逃難。事息歸還。亦陰福其逋亡者。至今平陽人崇信焉。
神僧傳·卷第八
釋代病者。天臺人也。姓陳氏。誕育之辰祥光滿室。鄰里驚異。七歲喪父哀毀幾于滅性。白母求出家。母才艱阻。遂斷一指。親黨敦勸偏親。乃送于國清寺。因戒法登滿。誓志觀方。初止東京。次于河陽為民救旱。按經(jīng)繢八龍王立道場。啟祝畢投諸河。舉眾咸睹畫像沈躍不定。斯須云起膚寸。雷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歸心者眾。先是三城間多暴風(fēng)雹。動傷苗稼雉堞。號稱毒龍為害。代病為誦密語。后經(jīng)歲序都無是患。共立堂宇若生祠焉。大歷元年登太行游霍山。乃深入幽邃結(jié)茅而居。有盜其盂食。俄見二虎據(jù)路。會逢代病。盜叩頭陳悔。慰諭畢因摩挲虎頭。如是累伏猛獸。其中山神廟晉絳之間傳其[月*(夸-大+八)]蚃。代病入廟勸其受歸戒。絕烹燀(音闡)牲牢。其神石像屢屢隨勸頷首聽命。由是檀信駢肩躡踵。有寘毒于酒者。賄貧女往施之。代病已知。貧女給曰。妾家醞覺美。酌施和尚求福。況以佛不逆眾生愿。代病曰。汝亦是佛。然貧女。懼反飲具以情告。代病執(zhí)杯啜之。俄爾酒氣及兩脛足。地為之僨(音奮)烈聞?wù)唧@怪。以酒供養(yǎng)自茲始也。汾隰西河人有疾。只給與凈水。飲之必瘳。貞元中奄然跏趺示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博陵安平人。德宗貞元初擢進(jìn)士第。憲宗元和初累官至少府監(jiān),出為同州刺史。子崔琯、崔珙、崔瑨、崔璨、崔玙、崔球、崔珦等八人皆至達(dá)官,時人比漢之荀氏,號曰八龍。

人物簡介

簡介
勸龍晟(798年-816年),一作龍盛,尋閣勸之子,南詔第五代國王,809年至816年在位,謚幽王。
龍復(fù)本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無目,善聽聲揣骨言休咎。凡有象簡竹笏,以手捻之,必知官祿年壽。傳說文宗開成時,達(dá)官縉紳之士,多往試之。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字彥龍,一作元龍。武宗會昌三年(843)登進(jìn)士第,曾任倉部員外郎。事跡散見《唐摭言》卷三、《唐詩紀(jì)事》卷五五?!?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