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雨
【佛學大辭典】
(譬喻)教法之一味,譬之雨,佛雖說一味之法,然眾生隨機緣而有差別,如草木之于雨然。法華藥草喻品曰:「一雨所潤?!狗ㄈA義疏八曰:「一味謂一智味,合上一雨也。」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經)
一雨者,喻佛所說一乘之法也。蓋佛說法華,惟談圓教一實相理,純一無雜,即是如來一音宣澍一乘法雨,咸令眾生開佛知見。經云:一雨所潤。是也。
大法雨
【佛學大辭典】
(譬喻)大法能慈潤枯渴之眾,故以譬于雨。法華經序品曰:「雨大法雨,吹大法螺?!雇怯髌吩唬骸钙沼甏蠓ㄓ辏葻o量眾生。」
【佛學常見辭匯】
(喻)偉大的佛法能滋潤枯渴的眾生,好像雨水能潤澤大地一樣。
大云請雨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本名大云經請雨品第四十六,一卷,宇文周阇那耶舍譯。請雨經四譯之一。
大云輪請雨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有二本:一隋那連提黎耶舍譯,一卷。一唐不空譯,一卷。是請雨經四譯中之二。
止風雨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金剛光焰止風雨陀羅尼經之略名。
甘露法雨
【佛學大辭典】
(譬喻)如來之教法譬之甘露之雨。涅槃經二曰:「世尊我今身,有調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來甘露法雨。」法華經普門品曰:「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行雨
【佛學大辭典】
(人名)頻婆沙羅王大臣名。涅槃經謂之雨行。有部毗奈耶謂之行雨。有部毗奈耶四十五曰:「摩竭陀國王舍城王,名曰影勝。以法理人,國無災患,如馀廣說。夫人名勝身,儀貌超絕,國內無比。王之太子,名未生怨。有一大臣,名曰行雨,是大婆羅門種,高勝貴族。」
如一味雨
【佛學大辭典】
(雜語)法華經藥草喻品曰:「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
雨乞
【佛學大辭典】
(雜語)旱時,依修法乞降雨也。又曰請雨,或曰祈雨。古自印度行之,海龍王經,大云經請雨品,大云輪請雨經等說此法。皆請龍王,又誦孔雀王經。支那日本廣行之。
雨花
【佛學大辭典】
(雜語)又作雨華。大同坊云花寺,大歷初,僧儼講經,天雨花,至地咫尺而滅。夜有光燭室。敕改為云華。見酉陽雜俎。
雨花臺
【佛學大辭典】
(地名)在江蘇江寧縣南。據(jù)岡阜最高處。遙瞰大江。俯臨城市。為金陵扼要之地。相傳梁武帝時。有法師講經于此。感天雨花。故名。
雨曼陀羅華
【佛學大辭典】
(雜語)法之奇瑞。自天降曼陀羅華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于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佛說阿彌陀經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br />【佛學常見辭匯】
由天降下曼陀羅華。
雨眾
【佛學大辭典】
(流派)Va%rs!ya,數(shù)論派之別稱。唯識述記一末曰:「有外道名劫比羅,古云迦毗羅,訛也。此云黃赤,鬢發(fā)面色,并黃色故。今西方貴婆羅門種,皆黃赤色也。時世號為黃赤色仙人,其后弟子之中上首,如十八部中部主者,名伐里沙,此翻為雨,雨時生故,即以為名。其雨徒黨,名雨眾外道。」(參見:數(shù)論)
雨眾三德
【佛學大辭典】
(術語)數(shù)論派立二十五諦。其第一曰自性冥諦。此有薩埵,剌阇?答摩之三德。(參見:三德)
三德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涅槃經所說大涅槃所具之三德:一、法身德,為佛之本體,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譯曰智慧,法相如實覺了者。三、解脫德,遠離一切之系縛,而得大自在者。此三者各有常樂我凈之四德,故名三德。而此三德,不一不異,不縱不橫,如伊字之三點,首羅之三目,稱為大涅槃之秘密藏。涅槃經二曰:「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吾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并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魔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埂居帧恐T佛自利利他之三德:一、智德,破一切之無知而具無上菩提者。二、斷德,斷一切之煩惱而具無上涅槃者。此二者屬于自利。三、恩德,具大悲而救濟一切眾生者。是利他之德也。俱舍論之歸敬頌舉此三德以贊佛。【又】諸佛因果之三德:一、因圓德,三大劫之修行圓滿者。二、果圓德,智斷等之諸總圓滿者。三、恩圓德,度一切眾生而使解脫者。俱舍論二十七曰:「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其三者何?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又】數(shù)論所說自性諦之三德:一、薩埵Sattva,勇健之德。二、刺阇Rajas,塵坌之德。三、答摩Tamas,闇鈍之德。通常呼為喜憂闇。自性有此三德,故生種種善惡好丑之法。唯識述記一本曰:「問:自性云何能與諸法為生因也?答:三德合故,能生諸諦?!?br />【佛學常見辭匯】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夠化度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2。智德、恩德、斷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廣,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號稱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廣大,誓度一切眾生,無黨無偏,三界六道眾生,有緣莫不蒙度;斷德是佛將一切的煩惱斷除,清凈無為,解脫自在。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夫具惑業(yè)苦三縛,大圣則具三德,如涅槃經說大涅槃所具之三德:
一、法身德 佛之本體,身有常住不滅之法性者。
二、般若德 般若譯作智慧,法相實覺了者。
三、解脫德 遠離一切之系縛,得大自在者。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疏)
〔一、恩德〕,謂如來乘大愿力,救護眾生,猶如赤子,是為恩德。
〔二、斷德〕,斷德亦名解脫。謂如來斷除一切煩惱惑業(yè),凈盡無馀,是為斷德。
〔三、智德〕,智即智慧。謂如來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諸法,圓融無礙,是為智德。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玄義)
法身、般若、解脫是為三,常樂我凈是為德。(常即不遷不變,樂即安隱寂滅,我即自在無礙,凈即離垢無染。佛以此四者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軌法,謂諸佛由軌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諸佛不增,在眾生不減。眾生迷之而成顛倒,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雖殊,體性恒一,具足常樂我凈,是名法身德。
〔二、般若德〕,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佛究竟始覺之智,而能覺了諸法不生不滅,清凈無相,平等無二,不增不減,具足常樂我凈,是名般若德。
〔三、解脫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脫。謂佛永離一切業(yè)累之縛,得大自在,具足常樂我凈,是名解脫德。
雨華
【佛學大辭典】
(術語)自天雨華也,法華經序品曰:「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篃o量壽經上曰:「斯愿若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人,當雨珍妙華?!?/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