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險 → 礆險”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67,分32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萬險
保險
險詐
險灘
水險
峻險
蜀險
險危
輕險
湍險
驚險
崖險
坎險
險仄
中險
《駢字類編》:萬險(萬險)
宋 歐陽修 太白戲圣俞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落筆生云煙。千奇萬險不可攀,卻視蜀道猶平川。
《國語辭典》:保險(保險)  拼音:bǎo xiǎn
1.憑仗險要、穩(wěn)固之地以自保。唐。權(quán)德輿〈碑〉:「朱涯黎氏,保險三代?!?br />2.當事人約定,一方交付保險費于他方,他方對于因不可預(yù)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所導(dǎo)致的損害,負擔賠償財物的行為,稱為「保險」。如人壽保險、火災(zāi)保險、產(chǎn)物保險等。
3.擔保、保證。如:「依我的方法去做,保險不會出錯。」
4.穩(wěn)妥可靠。如:「你把東西放在他那里,保險嗎?」
《國語辭典》:險詐(險詐)  拼音:xiǎn zhà
奸險狡詐。《大宋宣和遺事。利集》:「(梁)師成外示恭謹,中存險詐?!挂沧鳌鸽U譎」。
《國語辭典》:險灘(險灘)  拼音:xiǎn tān
江河中水勢湍急,沙渚礁石多的地方。如:「這條江因多險灘,旅客視為畏途?!?/div>
《國語辭典》:水險(水險)  拼音:shuǐ xiǎn
水路運輸事故的保險。
《漢語大詞典》:峻險(峻險)
亦作“ 峻嶮 ”。 險峻,高而陡。文選·張衡〈西京賦〉:“襄岸夷涂,脩路峻險?!?薛綜 注:“峻,陡也;險,危也。” 漢 班昭 《東征賦》:“既免脫於峻嶮兮,歷 滎陽 而過 卷 ?!?宋 陸游 入蜀記:“洞大如三間屋,有一穴通人過,然陰黑峻嶮,尤可畏?!?明 李東陽 《山行記》:“凡為殿五層,最上有小殿,極峻險。”
分類:峻險險峻
《漢語大詞典》:蜀險(蜀險)
謂 蜀 道險阻。 唐 韓愈 孟郊 《征蜀聯(lián)句》:“ 蜀 險豁關(guān)防, 秦 師縱橫猾?!?方世舉 注:“《秦國策》:‘今夫 蜀 ,險僻之國也。’”新唐書·陳子昂傳:“ 蜀 所恃,有險也, 蜀 所安,無役也;今開 蜀 險,役 蜀 人,險開則便寇,人役則傷財?!?宋 周邦彥 《汴都賦》:“ 蜀 險 漢 坌, 荊 惑 閩 鄙,惟此中峙,不首不尾?!?/div>
分類:險阻
《漢語大詞典》:險危(險危)
(1).危險。韓非子·用人:“愚者守靜而不陷險危?!?漢 劉向 說苑·雜言:“由是觀之,君子道狹耳。誠不逢其明主,狹道之中,又將險危閉塞,無可從出者?!?br />(2).謂使之處于危險之境。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將奔走之?!?/div>
分類:危險
《漢語大詞典》:輕險(輕險)
(1).輕躁奸險。晉書·石季龍載記下:“ 季龍 心昧德義,幼而輕險,假豹姿於羊質(zhì),騁梟心於狼性,始懷怨懟,終行篡奪?!?span id="5g1nzy3" class="book">《舊唐書·文苑傳中·齊澣》:“ 麻察 輕險無行,常游 太平 之門,此日之事,卿豈不知耶?”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誦佛經(jīng)論下:“操行無聞,輕險有素,毒螫滿懷,妄敦戒業(yè),躁競盈胸,謬稱清凈?!?br />(2).輕靡奇險。北齊書·文苑傳序:“ 江 左 梁 末,彌尚輕險,始自儲宮,刑乎流俗。雜惉懘以成音,故雖悲而不雅?!?span id="m62j0gt" class="book">《周書·王褒庾信傳論》:“其體以淫放為本,其詞以輕險為宗。”
(3).藐視危險。 唐 顧況 《險竿歌》:“ 宛陵 女兒擘飛手,長竿橫空上下走。已能輕險若平地,豈肯身為一家婦?!?/div>
《漢語大詞典》:湍險(湍險)
水勢急速險惡。 南朝 梁 任昉 《贈郭桐廬》詩:“ 滄江 路窮此,湍險方自茲?!?span id="ovgyikv" class="book">《明史·河渠志三》:“ 寶應(yīng) 氾光湖 ,諸湖中最湍險者也?!币嘀^水急路險。 唐 劉禹錫 《謝中使送上表》:“陟水陸湍險之途,當炎夏鬱蒸之候?!?/div>
《國語辭典》:驚險(驚險)  拼音:jīng xiǎn
危險而令人緊張。如:「驚險畫面」、「驚險鏡頭」。
《駢字類編》:崖險(崖險)
宋史范恪傳:元昊數(shù)寇邊,擢慶州北路都巡檢使,與攻白豹城,破之。既還,夏人遣騎襲其后,恪伏崖險,敵半渡,邀擊之白。又徐照石門庵詩:蒼崖從古險 石少人登。
分類:崖險
《韻府拾遺 儉韻》:坎險(坎險)
周易折中集說:八卦乾健,坤順,震動,艮止,離明,坎險,巽入,兌說。惟險非吉德,君子所不取,故以坎也。獨以習坎為名。
《漢語大詞典》:險仄(險仄)
(1).崎嶇而狹窄。 清 魏源 圣武記卷九:“寨據(jù)懸崖,惟南北二門,其寨西小徑尤險仄。” 清 夏燮 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近瞻山頂,一徑可通,崎嶇險仄?!?br />(2).比喻艱難險阻。 明 屠隆 《綵毫記·歸隱林泉》:“我想世路從來險仄,富貴實蹈危機?!?br />(3).陰險邪惡。 魯迅 《書信集·致章廷謙》:“據(jù)我所見,則昔之稱為戰(zhàn)士者,今已蓄意險仄?!?br />(4).猶生澀,不常見。 郭沫若 《歷史人物·王安石》:“他愛用險仄的韻作長詩?!眳⒁姟?險窄 ”。
《漢語大詞典》:險窄(險窄)
(1).險峻狹窄。 明 高啟 《龍門》詩:“始窺已幽深,漸入尤險窄?!?br />(2).指作詩以僻字押韻。 宋 梅堯臣 《胡公疏示祖擇之盧氏石詩和之》:“雄才落筆瀉天河,綴韻孤清仍險窄。”
《駢字類編》:中險(中險)
鮑照飛白書勢銘:臨危制節(jié),中險騰機。
分類:中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