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749,分50頁顯示  上一頁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鑒略
鑒團(tuán)
鑒畏
鑒選
鑒允
簡鑒
考鑒
有人倫鑒
有知人鑒
月鑒帷明
玉瑩鑒光
引鑒含泉
殷鑒不遠(yuǎn)
以古為鑒
以人為鑒
《漢語大詞典》:鑒略(鑑略)
亦作“鑒略”。 識見才略。晉書·殷仲堪傳:“而用計倚伏煩密,少於鑒略,以至於敗?!?span id="hjt3b97" class="book">《北史·李靈李孝伯等傳論》:“ 孝伯 風(fēng)范鑒略,蓋亦過人。” 唐 司空圖 《故鹽州防御史王縱追述碑》:“ 開成 中,宰相 鄭公 肅允 屬鎮(zhèn)臨,尤稱鑒略,仰賢有素,授任不疑?!?/div>
分類:識見才略
《漢語大詞典》:鑒團(tuán)(鑑團(tuán))
指凸面鏡。墨子·經(jīng)下:“鑑團(tuán),景一大一小而必正?!?張純一 集解引 欒廷梅 曰:“此言突面返光鏡,正景大、小之理。鑑團(tuán)讀為團(tuán)鑑,即突鏡也?!?/div>
《漢語大詞典》:鑒畏(鑑畏)
亦作“鑒畏”。 警戒畏懼。《后漢書·皇甫規(guī)傳》:“今興改善政,易於覆手,而羣臣杜口,鑒畏前害。互相瞻顧,莫肯正言?!?/div>
分類:警戒畏懼
《漢語大詞典》:鑒選(鑑選)
亦作“鑒選”。 鑒別評選。 高云覽 《小城春秋》第十二章:“ 劍平 和 四敏 都被選作展覽品的鑒選人?!?/div>
分類:鑒別評選
《漢語大詞典》:鑒允(鑑允)
亦作“鑒允”。 敬詞。表示請求對方明察并準(zhǔn)許。清史稿·穎毅親王薩哈璘傳:“臣等屢請,未蒙鍳允,夙夜悚惶,罔知所措?!?/div>
《漢語大詞典》:簡鑒(簡鑒)
猶明察。 南朝 梁 江淹 《蕭相國讓進(jìn)爵為王表》:“執(zhí)為守約之志,既謝簡鑒;避賢辭智之請,終無開允?!?/div>
分類:明察
《漢語大詞典》:考鑒(考鑒)
查考借鑒。金史·后妃傳序:“故自初起至于國亡,列其世次,著其族里,可考鑒焉?!?梁啟超 《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兒之學(xué)說·緒言》:“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茍不自新,何以獲存……故撮録其學(xué)説之精華以供考鑒焉?!?/div>
分類:查考借鑒
《分類字錦》:有人倫鑒(有人倫鑒)
周書薛端傳:授吏部尚書,賜姓宇文氏。端久處選曹,雅有人倫之鑒,其所擢用,咸得其才。
分類:吏部
《分類字錦》:有知人鑒(有知人鑒)
劇談錄:張侍郎為河陽烏司徒從事,同幕皆至。有道士殷九霞來自青城山,有知人之鑒。烏公問以年壽官祿,九霞曰:司徒貴極藩服,所望者秉持鈞軸,建茅土,惟在保守勛庸,包貯仁義,享福隆厚,殊不可涯。既而遍問賓僚,九霞曰:其間必有臺輔。時烏公器重裴副使,應(yīng)聲曰:裴中。丞是宰相否?九霞曰:若以目前人事言之,當(dāng)如尊旨。以某所觀,即不在此。時夏侯相國為館驛巡官,形質(zhì)低悴,烏因戲曰:裴副使不作宰相,莫是夏侯巡官否?對曰:司徒所言是矣。烏公曰:如此則非某所知也。然其次貴達(dá)者為誰?曰:張支使,雖不居廊廟,履,清途亦至榮顯。既出,遂造張侍郎所居,從容謂曰:支使神骨清爽,氣韻高邈,若以紱冕累身,至于三二十年,居于世俗,儻能擺脫囂俗,相逐學(xué)道,即三十年內(nèi),白日升天。某之此行,非有塵慮,實亦訪尋修真之士耳。然閱人甚多,無如支使者。張以其言意浮闊,但唯之而已。將去復(fù)來,情甚懇至。審知張意不回,頗甚嗟惜。因留藥數(shù)粒,并黃紙書一緘而別去。云藥數(shù)粒,服之可以無疾。書紀(jì)宦途所得,每一遷轉(zhuǎn),密自啟之。書窮之辰,當(dāng)復(fù)相憶。其后譙公顯赫令名,再。居,鼎鉉。張果踐朝列,出入臺省,佩服朱紫,廉察數(shù)州。書載之言,靡不詳悉。年及三紀(jì),時為戶部侍郎。書之所存,蓋亦無幾。雖名位通顯,而齒發(fā)衰退。每言道流之事,話于親友,追想其風(fēng),莫能及矣。
分類:相術(shù)
《分類字錦》:月鑒帷明(月鑒帷明)
李嶠 羅詩 蓮花依帳發(fā),秋月鑒帷明。
分類:紗羅
《分類字錦》:玉瑩鑒光(玉瑩鑒光)
硯史:唐州方城縣葛仙公巖石,石理向日,視之如玉,瑩如鑒光,而著墨如澄泥不滑。
分類:
《分類字錦》:引鑒含泉(引鑒含泉)
李嶠 刀詩帶環(huán)疑寫月 引鑒似含泉。
分類:
《國語辭典》:殷鑒不遠(yuǎn)(殷鑑不遠(yuǎn))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
比喻可供借鏡的事例近在眼前。如:「前次由于大意輸了比賽,殷鑒不遠(yuǎn),這次大家可要小心點?!?/div>
《國語辭典》:殷鑒不遠(yuǎn)(殷鑒不遠(yuǎn))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
殷人滅夏,近在眼前,殷的子孫引以為戒,今則周人滅殷,殷之亡周人更應(yīng)引以為戒。語本《詩經(jīng)。大雅。蕩》:「殷鑒不遠(yuǎn),夏后之世?!购蟊扔髑叭说慕逃?xùn)近在眼前?!稌x書。卷一○二。劉聰載記》:「昔齊桓公任易牙而亂,孝懷委黃皓而滅,此皆覆車于前,殷鑒不遠(yuǎn)?!?/div>
《國語辭典》:殷鑒(殷鑑)  拼音:yīn jiàn
殷人滅夏,殷的子孫應(yīng)以夏的覆亡作為鑒戒。語本《詩經(jīng)。大雅。蕩》。比喻可供后人警惕借鏡的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所付出的巨大社會成本,當(dāng)可作為野心國家的殷鑒?!?/div>
《國語辭典》:殷鑒(殷鑒)  拼音:yīn jiàn
殷人滅夏,殷代的子孫應(yīng)以夏代的覆亡作為鑒戒。語本《詩經(jīng)。大雅。蕩》:「殷鑒不遠(yuǎn),在夏后之世?!购蟊扔鳛榭晒┖笕司杞桤R的事。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祝盟》:「后之君子,宜在殷鑒。忠信可矣,無恃神焉!」
《國語辭典》:以古為鑒(以古為鑑)  拼音:yǐ gǔ wéi jiàn
以古代的人、事作為當(dāng)今人、事的借鏡?!队讓W(xué)瓊林。卷三。器用類》:「以銅為鑒,可整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div>
分類:歷史鑒戒
《國語辭典》:以人為鑒(以人為鑑)  拼音:yǐ rén wéi jiàn
比喻根據(jù)他人的反應(yīng)來檢討自己的缺失?!缎绿茣?。卷九七。魏徵傳》:「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div>
分類:自己鑒戒
《漢語大詞典》:以人為鏡(以人爲(wèi)鏡)
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語本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參見“ 以人為鑑 ”。
分類:自己鑒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