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632—? 【介紹】: 清浙江遂安人,字渭仁??滴趿赀M士。旋試鴻博,授編修。與修《明史》,充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遷侍講。告歸家居,號金門大隱。少有文名。有《健松齋詩文集》、《松窗筆乘》、《封長白山記》。晚晴簃詩匯·卷四十二
方象瑛,字渭仁,遂安人。康熙丁未進士,己未召試博學鴻詞,授編修。有《健松齋集》。清詩別裁集
字渭仁,浙江遂安人??滴醵∥催M士,己未召試博學鴻詞,官翰林院編修。著有《健松齋詩集》。維基
方象瑛(1642年10月2日—?),字渭仁,號霞莊,浙江嚴州府遂安縣人??滴醵旯锩普憬l(xiāng)試第二十七名舉人,康熙六年丁未科會試易經房,中式第40名,殿試二甲36名。九歲能詩,十三歲作《遠山凈賦》,早年與毛際可等友善,個性仁慈耿直,清廉沉靜??滴趿辏?667年)丁未進士,授內閣中書。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編修,纂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閏六月,出任四川鄉(xiāng)試主考官,期間留有許多詩文佳作。伺候返京,升侍講。方象瑛從翰林院侍講退休返鄉(xiāng)之后,原來縣官高升,縣民聚集在衙門前鼓噪,方象瑛答應將大家的心聲向縣官傳達,縣民才離去。當時縣官送給他黃金當作禮物,方象瑛嚴詞拒絕。后來和從兄方象璜向當朝者呼吁減稅,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新的縣官來了之后,夜里饋贈他黃金,希望他不要再談遂安的弊政,他也不接受黃金。后來有一件冤獄,縣官想要殺人立威,象瑛期期以為不可,并要轉交上級重審案件??h官派人希望他不要再管這個案子,象瑛說:『殺人是為了取媚于官員,天下哪有這種道理!』后來犯人沒有被處決。犯人出獄之后,象瑛避嫌,堅決不見。后來犯人在三來謝,跪拜之后離去。后來遂安人感謝他的恩德,建造思賢祠紀念他。
人物簡介
方象璜,字雪岷,浙江嚴州府遂安縣人。曾師從徐常遇學習古琴。清順治八年(1651年)選貢應天中式,順治十六年(1659年)二甲舉進士。授湖廣荊州府推官,宜都縣、公安縣有強盜案,縣捕向懷林等十八人將嫌疑犯逮捕入獄,象璜懷疑受到冤枉,再三查證,后果逮捕到盜匪,將冤枉者釋放。后來改任江南合肥縣知縣,下車住宿包公祠,寫下詩說: 「誓將黽勉,清節(jié)是砥;倘不恤民,有如此水!」隨后除去火耗,改革積弊,協助百姓償還漕米七百馀石,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后來辭官回故鄉(xiāng),家徒四壁,以撰述自娛??滴跏吣辏?678年)薦博學鴻詞,未及應考。
人物簡介
【生卒】:1634—1691 【介紹】: 清江南太倉人,字懸著??滴跏荒昱e人。家貧力學,性行端潔。講學精切詳明。卒后,學者私謚貞文先生。有《七經同異錄》、《尚友編》、《事物考辨》、《蘇松田賦備考》等。
人物簡介
鄒象雍(1634--1684),字蕤宮,號抑庵。清無錫人。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殿試二甲第一。授河南武陟知縣。后升行人司行人,著有《抑庵詩集》。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宣城人,字大美。文章初為陳子龍所推重,晚年與施閏章相友善。家貧,好交游,客至每質衣具酒。有《來諗居集》等。晚晴簃詩匯·卷五十二
蔡蓁春,字大美,又字象山,號芹溪,宣城人。諸生。有《來認居詩》。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人,號玉淵。年十八,教授里中。北游京師,考察邊塞形勢,以親老而歸。有《海虞別乘》、《寧夏兵變紀略》、《水利圖說》、《青烏雜著》、《選日要刪》等。卒年七十七。
人物簡介
張象翀(1631年7月16日—?),號六非,四川潼川州安岳縣人,習《書經》。順治十七年庚子科四川鄉(xiāng)試中式舉人,康熙三年甲辰科會試中式進士。歷官饒陽縣知縣;康熙二十三年任江南高淳縣知縣;康熙二十五年任膠州知州。內擢工部都水司,轉兵部職方司主事。
人物簡介
【介紹】: 清江蘇山陽人,字季貞,號西軒,丘象升弟。拔貢生??滴跏四昱e鴻博,授檢討。官至洗馬。有《西山紀年集》。清詩別裁集
字季貞,江南山陽人??滴跫何凑僭嚥W鴻辭,官洗馬。
人物簡介
【介紹】: 清浙江海鹽人,字象賢,號葭士。張?子??滴醵臧呜暎賾舨拷纤局魇?,督理寶泉局,革除爐頭侵蝕之弊。升廣西司員外郎,復遷刑部江西司郎中,以親老歸。晚居涉園,不與外事。有《筼谷詩選》。
人物簡介
【介紹】: 清安徽歙縣人,字象南,號淮海。僑居揚州,資財巨萬,慷慨好義??滴蹰g歲兇,募米賑粥,他郡災民聞風而至。倡建育嬰堂,成活者以萬計。又設藥局、修學宮、架橋鋪路,凡有益于地方者,皆盡力而為,時有善人之譽。卒年八十余。
人物簡介
林之浚(?—?),字巨川,號象湖,黃塘鄉(xiāng)林口象坑湖村(現福建省惠安縣黃塘鎮(zhèn)林口象坑湖村)人 ??滴跛氖迥?1706年),林之浚中進士。林之浚曾任翰林院編修、春坊中允、貴州正考官、提督江南學政等職。
人物簡介
【生卒】:1680—1742 【介紹】: 清廣東海豐人,字居之,號芝園。雍正元年進士,授湖廣黃安知縣,單騎走亂山中,勸富民出米賑災民。遷咸寧,督修舊堤,無水患,稱吳公堤。補黃梅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