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維基
黃儀(1531年—?),字象卿,號帶泉,廣東廣州府東莞縣人,民籍。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科廣東鄉(xiāng)試第五十六名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式己未科會試第三十七名,三甲第一百八十一名進(jìn)士。刑部觀政,以病請假歸鄉(xiāng)。赴京謁選,未授官而卒。

人物簡介

維基
劉佩,字象德,山西太原府盂縣人,民籍。山西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式壬戌科三甲第五十一名進(jìn)士。
王文炳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王文炳(1534年—1609年),原姓高,字象甫,直隸松江府上海縣浦東鶴沙人,軍籍,隆慶辛未進(jìn)士。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辛未科進(jìn)士,榜姓高。授四川敘州府推官。以平定九絲洞蠻,收復(fù)凌霄關(guān)之功,晉刑部郎中。萬歷十年(1582年)任慶遠(yuǎn)府知府。十四年正月升貴州副使,遷陜西苑馬寺卿。卒年七十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湖廣長沙人,俗姓羅,號象先。生而聰穎,年十五中秀才。尋遭家難,乃投南岳出家,依寶珠和尚受戒。有悟,南游駐錫天臺。日勤五悔,持《梵綱·心地品》及《十六觀經(jīng)》為常課。有間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從之學(xué)者甚眾。萬歷間以道高,賜紫衣。示寂后,武塘袁黃為之撰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解義篇第二之四
釋真清。號象先。長沙湘潭羅氏子也。生而穎異脩干玉立威儀嚴(yán)肅不妄言笑。日誦經(jīng)史數(shù)千言終身不忘一字。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補邑弟子員。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之良驥也。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岳伏虎巖依寶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至二十五從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護(hù)。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時內(nèi)臣張公永慕珠道行。密奏  張?zhí)筚n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珠忽一日命師曰。吾欲觀化。無令人入。聞吾擊磬聲。當(dāng)啟戶。數(shù)日不聞動定。師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師乃訪鹽官古跡駐錫覺皇。俄患背疾。感云長入夢授藥病愈。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于吉祥。艷師乃率眾延唱臨濟(jì)宗旨。眾扣師室。師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卻為聲名之境。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忉怛勉之。眾皆稽首而退。師乃南游天臺窮搜勝絕。懷無見睹之高風(fēng)誅茆其塔前三年。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偕師至毗陵永慶。互以楞嚴(yán)參究。荊山嘆曰。某所講經(jīng)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師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川留結(jié)千日之期。已而復(fù)歸天臺古平田寺。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訂為方外交。隨遷華頂天柱峰。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xué)者攀蘿而至者戶外之履常滿。一夕夢。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陀三圣。師方展拜。傍有沙彌。授與一牌書曰。戒香薰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蓋師日勤五悔。密持梵網(wǎng)心地品及十六觀經(jīng)為常課是亦精誠之所感耳。嘗示眾曰。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實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今世之高流輕蔑律儀惟恃見解。遂令后學(xué)不遵佛制輒犯規(guī)繩。本自無愆誤造深罪。饒他才過七步辯若懸河。不免識墮鐵城。終未解脫。汝等勉之。萬歷丁亥八月蒙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賜金紋紫方袍以寵之。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丁內(nèi)艱。請師就永明禪室闡妙宗鈔。百日為期。時臺郡王理邢某親登云嶠而設(shè)供焉。戊子歲儉群盜蜂起。相戒無敢入師之室。??李五臺居士陸光祖虛芙蓉之席見招。辭不赴忽謂眾曰。桃源之慈云實懶融四世孫為開山。唐天寶賜額曰云居山曰安國。五代德韶國師中興為第二道場。永明壽禪師剃發(fā)之所。今坐禪石永明庵故址在焉。韶公常領(lǐng)徒五百說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師請復(fù)臺教。諦觀亦親禮足。皆此寺也。今為豪民奪之。將為掩骨所。竊思  朝廷千數(shù)百年之香火一旦為俗子葬地。誰之罪也。遂罄衣缽贖歸之。將謀興建。俄云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沖涵聘講于桐川。再畢返棹嘉禾龍淵。欻抱疾告門人曰。夜來神人啟我為魏府子。其富貴非吾所志也。遂付衣缽遺囑弟子。如法阇維。盡發(fā)長物。于五臺云棲西興五處飯僧。有勉服藥石者。師謝曰。生死藥能拒乎。吾凈土緣熟圣境冥現(xiàn)。此人間世固不久矣。是歲正月七日乃絕粒惟飲檀香水而已。期于二十九日告終。每日雖米漿不入于口。與眾說無生法。誨諭進(jìn)修而拳拳弗倦。至夕乃起別眾曰。吾即逝矣。無以世俗事累我。眾請曰。和尚往生凈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眾曰。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言畢泊然而逝。延五日顏色紅潤如生。手足溫軟怡容可掬。吊者無敢下拜。荼毗日天色霽明凈無纖翳。舉火之際忽有片云。如蓋凝覆其上灑微雨數(shù)點。煙焰起時異香充塞。內(nèi)自殿閣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聞種種隨力不同?;疴殴怯腥I鏘有聲。紅者如桃。白者如玉。綠者潤似瑯竿猶香氣郁郁。師生于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臘三十八。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岡。壬寅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象先。長沙湘潭羅氏子。生而穎異。修干玉立。威儀嚴(yán)肅。不妄言笑。日誦經(jīng)史數(shù)千言。終身不忘一字。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補邑弟子員。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良驥也。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岳伏虎岳。依寶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至二十五。從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護(hù)。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忽一日命師曰。吾欲觀化。無令人入。聞吾擊磬聲。當(dāng)啟戶。數(shù)日不聞動定。師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師乃訪鹽官古跡。駐錫覺皇。俄患背疾。感云長入夢授藥病愈。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于吉祥。師乃率眾。延唱臨濟(jì)宗旨。眾扣師室。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卻為聲名之境。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忉怛。勉之。眾皆稽首而退。師乃南游天臺。窮搜勝絕。懷無見睹之高風(fēng)。誅茆塔前三年。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偕師至毗陵永慶?;ヒ岳銍?yán)參究。荊山嘆曰。某所講經(jīng)。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師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川。留結(jié)千日之期。已而復(fù)歸天臺。古平田寺。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訂為方外交。隨遷華頂天柱峰。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xué)者。攀蘿而至。俄云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沖涵。聘講于桐川。再畢返掉嘉禾龍淵。歘抱疾。告門人付衣缽。遺囑弟子如法阇維。盡發(fā)長物。于五臺云棲西。興五處飯僧。卒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臘三十八。如惺抱骨建塔。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真清,字象先,湘潭羅氏子。生而穎異,修干玉成,威儀嚴(yán)肅,不妄言笑,日誦經(jīng)史數(shù)千言,終身不忘一字。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補邑弟子員。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之良驥也。”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岳伏虎巖,依寶珠薙染,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至二十五,從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宜自持護(hù)。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時內(nèi)臣張公永慕珠道行,密奏張?zhí)?,賜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珠忽一日命清曰:“吾欲觀化,無令人入,聞吾擊磬聲,當(dāng)啟戶。”數(shù)日不聞聲息,清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清乃訪鹽官古跡,駐錫覺皇,俄患背疾,感神入夢授藥,病愈。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于吉祥,以清為唱臨濟(jì)宗旨,率眾叩其室,清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卻為聲名之境,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忉怛,勉之?!北娊曰锥?。清乃南游天臺,窮搜勝絕,懷無見睹之高風(fēng),誅茆其塔前三年。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偕清至毗陵永慶,互以《楞嚴(yán)》參究,荊山嘆曰:“某所講經(jīng)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清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州留結(jié)千日之期。已而復(fù)歸天臺古平田寺,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訂交而去。隨遷華頂天柱峰,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xué)者攀蘿而至,戶外之履常滿。一夕,夢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陀三圣,方展拜間,傍有沙彌授與一牌,書曰:“戒香熏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蓋清日勤五悔,密持《梵網(wǎng)心地品》及《十六觀經(jīng)》為常課,是亦精誠之所感耳。嘗示眾曰:“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實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今世之高流輕蔑律儀,惟恃見解,遂令后學(xué)不遵佛制,輒犯規(guī)繩,本自無愆,誤造深罪,饒他才過七步,辯若懸河,不免識墮鐵城,終未解脫,汝等勉之。”萬歷丁亥八月,慈圣宣文明太后遣使賜金紋紫方袍以寵之。十月王太初居士因母喪,乞清就永明禪室闡《妙宗鈔》,百日為期。時臺郡邢主理親登云嶠而設(shè)供焉。戊子歲儉,群盜蜂起,相戒無敢入室。槜李五臺居士陸光祖虛芺蓉之席見招,辭不赴。忽謂眾曰:“桃源之慈云,實懶融四世孫為開山,唐天寶賜額曰‘云居’,山曰‘安國’。五代德韶國師中興為第二道場,永明壽禪師剃發(fā)之所,今坐禪石永明庵故址在焉。韶公常領(lǐng)徒五百說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師請復(fù)臺教諦觀,亦親禮足,皆此寺也。今為豪民奪之,將為掩骨之所。竊思朝廷千數(shù)百年之香火,一旦為俗子葬地,誰之罪也?”遂罄衣缽贖歸之,將謀興建。俄云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沖涵聘講于桐川,已而返棹嘉禾龍淵,歘抱疾,告門人曰:“夜來神人啟我為魏府子,其富貴非吾所志也。”遂付衣缽,遺囑弟子如法阇維,盡發(fā)長物于五臺、云棲、西興五處飯僧。有勉服藥石者,清謝曰:“生死,藥能拒乎?吾凈土緣熟,圣境冥現(xiàn),此人間世固不久矣?!笔菤q正月七日,乃絕粒惟飲檀香水,期于二十九日告終。每日雖米漿不入口,與眾說無生法,誨諭進(jìn)修而拳拳弗倦。至夕乃起,別眾曰:“吾即逝矣,無以世俗事累我?!北娬堅唬骸按巳ネ鷥敉粒牌忿删??”曰:“中品中生也?!北娫唬骸昂簧掀飞??”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言畢,泊然而逝,延五日顏色紅潤如生,手足溫蠕,怡容可掬,吊者無敢下拜。荼毗日,天色霽明,凈無纖翳,舉火之際,忽有片云如蓋凝覆其上,灑微雨數(shù)點,煙燄起時,異香充塞,內(nèi)自殿閣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聞種種隨力不同?;疴?,骨有三色而鏘鏘有聲,紅者如桃,白者如玉,綠者潤似瑯竿,猶香氣郁郁。清寂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臘三十八。釋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岡,壬寅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8 【介紹】: 明山東歷城人,字象賢,號南渚。隆慶五年進(jìn)士。萬歷初授南京兵部主事。請廣取士之額、緩催科、開言路。張居正欲重罪之,因吏部尚書王國光勸,出為楚府右長史,復(fù)坐以事,落職歸。居正死,起戶部郎中,累遷戶部尚書,兼署吏部,推舉無所私。后因故被劾,遂杜門乞去。家居七年卒。
維基
趙世卿(1538年—1615年),字象賢,號蘭渚,山東濟(jì)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jì)南市)人,隆慶辛未進(jìn)士,萬歷間官至戶部尚書。嘉靖甲子(1564年)山東鄉(xiāng)試第五十四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登辛未科會試第三百九十六名,三甲進(jìn)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萬歷初年,張居正當(dāng)國,以嚴(yán)治政,州縣學(xué)取士不得超過十五人;布政使、按察使司以下的官吏,即便公事也禁乘驛馬;死刑年有定額;征賦以九分為標(biāo)準(zhǔn),如不及格有關(guān)部門要受罰;又屢次重責(zé)議論事情的人。趙世卿上奏糾正當(dāng)時的五件重要的事。請求擴(kuò)大取士的名額,放寬驛車的禁例,減少處死刑罰,延緩對科稅的催征,而最后極力疏論應(yīng)該廣開言路。因此得罪張居正,被調(diào)出京城,擔(dān)任楚府長吏。第二年的京官考核,又以不謹(jǐn)慎為名,撤職回鄉(xiāng)。張居正死后,趙世卿再次起用,萬歷十二年(1584年),任禮部儀制司郎中。萬歷十三年,任光祿寺少卿。萬歷十五年,任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后擔(dān)任通政使司右通政、左通政。萬歷十六年,任光祿寺卿。萬歷十七年,任太常寺卿。萬歷二十年,任順天府府尹、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兼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提督軍務(wù)。萬歷二十一年,調(diào)任戶部右侍郎,督理倉場。趙世卿工于心計,凡是他所上奏的事,都斟酌分寸,軍務(wù)國政有賴于此。戶部尚書陳蕖有病,侍郎張養(yǎng)蒙避身不負(fù)責(zé)事務(wù),皇帝惱怒,將他們一起罷免,而提拔趙世卿任尚書。趙世卿為人重節(jié)操,為官盡職守,深得皇帝倚重。吏部尚書空缺,曾派他兼任,推舉官員,毫無私心。只是楚王府宗族的人與楚王相互攻擊,趙世卿極力稱楚王不是偽王,與沈一貫觀點相一致。李廷機(jī)輔佐朝政,趙世卿極力推舉他,結(jié)果被朝廷大臣懷疑結(jié)黨,先后為給事中杜士全、鄧云霄、何士晉、胡忻,御史蘇為霖、馬孟禎等人彈劾,趙世卿便閉門在家請求去職。他上書十多次,皇帝沒有答復(fù)。萬歷三十八年秋,趙世卿就上疏出城等候命令。第二年十月,索性乘車徑直離去,朝臣上報,萬歷帝亦沒有怪罪。家居住七年卒,贈太子少保。

人物簡介

維基
陳明經(jīng),字則濟(jì),號象川,河南汝寧府光州人,民籍。父廩生陳清,課子最嚴(yán)。隆慶丁卯科河南鄉(xiāng)試第三十八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三甲第一百零六名進(jìn)士。歷官大理寺正、重慶府知府、四川副使、左參政,所至多仁政,為時名臣。父時時督責(zé),其為參政歸養(yǎng),止令乘馬,曰:無得罪鄉(xiāng)里長者。
王成德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王成德(1544年—1614年),字行之,號象薇,山東東昌府臨清州人。進(jìn)士出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544—1626后 【介紹】: 明山東新城人,字子廓,一字霽宇。隆慶五年進(jìn)士。歷僉都御史,代李化龍經(jīng)理播州。任宣府巡撫七年,邊境無事。累官兵部尚書,崇禎初為總督宣大山西軍務(wù),挫敗虎墩兔。權(quán)警有膽略,威名著九邊。
維基
王象乾(1546年—1630年),字子廓,號霽宇,祖籍山東諸城縣大營(今山東省諸城市舜王街道大營村),新城縣(山東淄博市桓臺縣)人,官至兵部尚書。王象乾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隆慶四年(1571年)鄉(xiāng)試中舉,隆慶五年(1572年)聯(lián)捷進(jìn)士,任山西聞喜縣知縣。萬歷五年(1577年),授兵部武選司主事,升職方司員外郎。萬歷十一年,授兵部武選郎中。后外放保定府知府。萬歷十四年,升任河南副使。萬歷十七年,改河南右參政。萬歷二十年(1592年),升任山西右布政使。萬歷二十二年,授宣府巡撫,兼右僉都御史,后升右副都御史。萬歷二十八年,兼兵部右侍郎,次年改左侍郎,同年總督川湖貴州軍務(wù)、兼任四川巡撫。萬歷三十六年,授右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萬歷四十年,授兵部尚書,因多年鎮(zhèn)守薊遼,治軍有方,威震九邊。同年加太子太保。天啟元年,升太子太傅。后屢次加封少傅、少師、太子太師。因邊境多事,崇禎元年(1628年),83歲時再起為宣大總督,崇禎三年(1631年)卒。贈太師。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四一八
曾象乾,字體良,號連城。連州(今廣東連縣)人。明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舉人,明神宗萬歷五年(一五七七)進(jìn)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典試山西,尋擢福建巡按御史。遷任南京學(xué)政,累官至河南道僉都御史。明神宗萬歷二十年(一五九二)致仕歸。年六十馀卒。有《中秘課程》。清同治《連州志》卷七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
王象坤(1546年—1588年),字子厚,號中宇,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jì)南府新城縣(今山東省桓臺縣)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山東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聯(lián)捷會試第一百九十四名,殿試登第三甲第四十七名進(jìn)士。工部觀政,本年六月授河南杞縣知縣,隆慶二年(1568年)六月升行取,九月升戶部主事,四年十一月調(diào)禮部,五年六月升員外,六年二月升郎中,萬歷三年(1575年)八月升江西副使,七年正月丁憂。九年十二月復(fù)除河南提學(xué),十一年正月升本省右參政,十三年五月升江西按察使,十四年二月升浙江右布政使,十五年三月升山西左布政使。十六年六月卒,后崇祀新城鄉(xiāng)賢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廣東連州人,本姓曾,字體艮,號連城。萬歷五年進(jìn)士。由庶吉士,累遷都察院僉都御史。時東廠太監(jiān)張鯨擅權(quán),象乾抗疏論之,鯨伏罪。后致仕歸,卒年六十余。
維基
馬象乾,字體良,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人,廣東廣州府連州軍籍。廣東鄉(xiāng)試第三名,萬歷五年(1577年)丁丑科會試第五名,登二甲第五十五名進(jìn)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官監(jiān)察御史,曾彈劾大學(xué)士申時行。
魏浚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魏浚(1549年—?),字象涵,山東青州府益都縣民籍福建福州府閩縣人。山東鄉(xiāng)試第十六名,萬歷五年(1577年)丁丑科會試第二百二名,登三甲第一百七十四名進(jìn)士。官開封府推官。

人物簡介

簡介
宋象賢,字德求、號泉谷,朝鮮王朝官員。本貫礪山宋氏。
彭健吾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彭健吾,字象玄,河南歸德府夏邑縣人,民籍。河南鄉(xiāng)試第四十三名,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會試第九十名,登三甲第二百名進(jìn)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貴州都勻人,字心易。萬歷八年進(jìn)士,以中書舍人為吏科右給事中,疏爭請豫教元子,帝怒,斥為民。嘗劾罷尚書沈鯉,為士論所非,后以直言去國,始為人稱道。
維基
陳尚象(1553年—1613年),字心易,貴州都勻衛(wèi)官籍直隸鳳陽府定遠(yuǎn)縣人。貴州鄉(xiāng)試第六名。萬歷八年(1580年)庚辰科進(jìn)士。由內(nèi)閣中書官至戶科給事中。曾劾罷尚書沈鯉。萬歷十九年五月任四川鄉(xiāng)試主考官,升吏科右,二十年(1592年)因支持姜應(yīng)麟,削籍。二十八年恢復(fù)原來官職,因母親年老辭官。三十四年輸資以助征播,吏部起用為原官。纂修萬歷《貴州通志》,著有《疏草》。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于貧困中賦詩談笑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