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99典故 7詞典 92
典故
映污渠
  
新涼燈火
 
鞭蛆
 
襟裾牛馬汝
 
無根潦


《全唐詩》卷三百四十一〈符讀書城南〉
木之就規(guī)矩,在梓匠輪輿。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欲知學(xué)之力,賢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學(xué),所入遂異閭。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duì)魚。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三十骨骼【案:音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問之何因爾,學(xué)與不學(xué)歟。金璧雖重寶,費(fèi)用難貯儲(chǔ)。學(xué)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馀。君子與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鋤。不見三公后,寒饑出無驢。文章豈不貴,經(jīng)訓(xùn)乃菑畬。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yù)。時(shí)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恩義有相奪,作詩勸躊躇。
典故
曳長裾
 
長裾曳
   
王門曳裾

相關(guān)人物
鄒陽


《漢書》卷五十一〈賈鄒枚路傳·鄒陽〉~2340~
臣聞交龍襄首奮翼,則浮云出流,霧雨咸集。圣王底節(jié)修德,則游談之士歸義思名。今臣盡智畢議,易精極慮,則無國不可奸;飾固陋之心,則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然臣所以歷數(shù)王之朝,背淮千里而自致者,非惡臣國而樂吳民也,竊高下風(fēng)之行,尤說大王之義。故愿大王之無忽,察聽其志。

簡釋

曳裾:指阿附權(quán)貴。唐李白《行路難》:“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p>


例句

匣有青萍筒有書,何門不可曳長裾。 呂溫 道州酬送何山人之容州

會(huì)作王門曳裾客,為余前謝鮑參軍。 朱長文 送李司直歸浙東幕兼寄鮑將軍(一作朱灣詩)

推轂幾年唯鎮(zhèn)靜,曳裾終日盛文儒。 杜甫 又作此奉衛(wèi)王

曳裾置醴地,奏賦入明光。 杜甫 壯游

揚(yáng)子淹投閣,鄒生惜曳裾。 杜甫 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別奉寄薛尚書(景仙)頌德敘懷斐然之作三十韻

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處覓王門。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并序)

差肩曳長裾,總轡奉和鈴。 盧綸 綸與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員外發(fā)崔補(bǔ)闕峒耿拾遺湋李校書端風(fēng)塵追游向三十載公皆負(fù)當(dāng)時(shí)盛稱榮耀未幾俱沈下泉暢博士當(dāng)感懷前蹤有五十韻見寄輒有所酬以申悲舊兼寄夏侯侍御審侯倉曹釗

草檄清油推健筆,曳裾黃閣聳危冠。 羊士諤 西川獨(dú)孤侍御見寄七言四韻一首為郡翰墨都捐逮此酬答誠乖拙速

題柱未期歸蜀國,曳裾何處謁吳王。 韋莊 下第題青龍寺僧房

莫言詞客醉,猶得曳裾還。 韓翃 宴吳王宅

貧居謫所誰推轂,仕向侯門恥曳裾。 顧況 閒居懷舊

曳裾誠已矣,投筆尚凄然。 高適 信安王幕府詩(并序)

河陽城里謝城中,入曳長裾出佩銅。 黃滔 貽宋評(píng)事

典故
華裾織翠青如蔥


《全唐詩》卷三百九十三〈高軒過〉【案:韓員外愈、皇甫侍御湜見過。因而命作?!?/span>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huán)壓轡搖玲瓏【金環(huán)壓轡搖冬瓏】。馬蹄隱耳聲隆隆【馬蹄隱隱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云是東京才子【東京才子】,文章鉅公【文章公】。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照耀貫當(dāng)中【元精耿耿貫當(dāng)中】。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bǔ)造化天無功。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fēng)。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典故
相關(guān)人物
辛毗


《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辛毗傳》
帝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實(shí)河南。時(shí)連蝗民饑,群司以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與朝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見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計(jì)安出:」帝曰:「卿謂我徙之非邪?」毗曰:「誠以為非也?!沟墼唬骸肝岵慌c卿共議也?!古唬骸副菹虏灰猿疾恍?,置之左右,廁之謀議之官,安得不與臣議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慮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內(nèi);毗隨而引其裾,帝遂奮衣不還,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無以食也?!沟鬯灬闫浒搿?/span>

簡釋

牽裾:指忠臣苦諫。唐杜甫《建都十二韻》:“牽裾恨不死,漏網(wǎng)辱殊恩?!?/p>


例句

牽裾恨不死,漏網(wǎng)荷殊恩。 杜甫 建都十二韻

不才同補(bǔ)袞,奉詔許牽裾。 杜甫 贈(zèng)李八秘書別三十韻

牽裾驚魏帝,投閣為劉歆。 杜甫 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典故
辛裾


《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辛毗傳〉~696~
帝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實(shí)河南。時(shí)連蝗民饑,群司以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與朝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見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計(jì)安出:」帝曰:「卿謂我徙之非邪?」毗曰:「誠以為非也?!沟墼唬骸肝岵慌c卿共議也?!古唬骸副菹虏灰猿疾恍?,置之左右,廁之謀議之官,安得不與臣議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慮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內(nèi);毗隨而引其裾,帝遂奮衣不還,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無以食也?!沟鬯灬闫浒搿L從帝射雉,帝曰:「射雉樂哉!」毗曰:「于陛下甚樂,而于群下甚苦?!沟勰?,后遂為之稀出。
典故
辛毗引裾

相關(guān)人物
曹丕(魏文帝)
 
辛毗


《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辛毗傳》
辛毗字佐治,潁川陽翟人也?!牡圹`阼,遷侍中,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時(shí)議改正朔。毗以魏氏遵舜、禹之統(tǒng),應(yīng)天順民;至于湯、武,以戰(zhàn)伐定天下,乃改正朔。孔子曰「行夏之時(shí)」,左氏傳曰「夏數(shù)為得天正」,何必期于相反。帝善而從之。帝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實(shí)河南。時(shí)連蝗民饑,群司以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與朝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見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計(jì)安出:」帝曰:「卿謂我徙之非邪?」毗曰:「誠以為非也?!沟墼唬骸肝岵慌c卿共議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廁之謀議之官,安得不與臣議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慮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內(nèi);毗隨而引其裾,帝遂奮衣不還,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無以食也。」帝遂徙其半。

例句

樊噲排闥,辛毗引裾。 李瀚 蒙求

典故

《南史》卷三十一《張?jiān)鳌犯健稄埑鋫鳌?/span>
歷尚書殿中郎、武陵王友。時(shí)尚書令王儉當(dāng)朝用事,齊武帝皆取決焉。儉方聚親賓,充縠巾葛帔,至便求酒,言論放逸,一坐盡傾。及聞武帝欲以緒為尚書仆射,儉執(zhí)不可。充以為慍,與儉書曰:「……孤松獨(dú)秀者也。而茂陵之彥,望冠蓋而長懷,渭川之氓,佇簪裾而竦嘆,得無惜乎?!?/span>

例句

西園置酒地,日夕簪裾列。 劉駕 送李殷游邊

《國語辭典》:飛黃騰踏(飛黃騰踏)  拼音:fēi huáng téng tà
比喻得意于仕途。參見「飛黃騰達(dá)」條。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姑?。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飛黃騰踏去,身到鳳凰池。」
《漢語大詞典》:曳裾
(1).拖著衣襟。裾,衣服的大襟。 晉 陶潛 《勸農(nóng)》詩:“矧伊眾庶,曳裾拱手?!?唐 王績 《薛記室收過莊見尋率題古意以贈(zèng)》詩:“曳裾出門迎,握手登前除。”
(2).“曳裾王門”之省稱。 唐 杜甫 《又作此奉衛(wèi)王》詩:“推轂幾年惟鎮(zhèn)靜,曳裾終日盛文儒?!?明 蔡羽 《思田園》詩:“曳裾京華塵,徒自隳四支。”參見“ 曳裾王門 ”。
《國語辭典》:曳裾王門(曳裾王門)  拼音:yì jū wáng mén
語本《漢書。卷五一。鄒陽傳》:「今臣盡智畢議,易精極慮,則無國不可奸;飾固陋之心,則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指依附權(quán)貴門下,仰承鼻息。唐。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二:「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也作「曳裾侯門」。
《國語辭典》:曳裾王門(曳裾王門)  拼音:yì jū wáng mén
語本《漢書。卷五一。鄒陽傳》:「今臣盡智畢議,易精極慮,則無國不可奸;飾固陋之心,則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指依附權(quán)貴門下,仰承鼻息。唐。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二:「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挂沧鳌敢否蘸铋T」。
《漢語大詞典》:牽裾(牽裾)
(1).牽拉著衣襟。 南朝 梁元帝 《看摘薔薇》詩:“橫枝斜綰袖,嫩葉下牽裾?!?br />(2). 三國 魏文帝 曹丕 要從 冀州 遷十萬戶到 河南 去,群臣上諫,不聽。 辛毗 再去諫, 曹丕 不答而入內(nèi), 辛毗 拉住他的衣裾。后來終于減去五萬戶。見三國志·魏志·辛毗傳。后以“牽裾”、“牽衣”、“牽裳”指直言極諫。北齊書·孫騰傳:“ 孫騰 牽裾之誠,有足稱美?!?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韻》:“牽裾恨不死,漏網(wǎng)辱殊恩。” 明 無名氏 《鳴鳳記·燈前修本》:“怪當(dāng)朝無肯折庭檻,又誰箇敢牽裳?” 清 黃鷟來 《雜興》詩之十三:“已悲事與牽衣別,敢謝人嘲折檻愚?!?/div>
《漢語大詞典》:簪裾
古代顯貴者的服飾。借指顯貴。南史·張?jiān)?/a>》:“而 茂陵 之彥,望冠蓋而長懷; 渭川 之甿,佇簪裾而竦嘆?!?北周 庾信 《奉和永豐殿下言志》之二:“ 星橋 擁冠蓋, 錦水 照簪裾?!?唐 裴守真 《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之二:“絲竹揚(yáng)帝熏,簪裾奉宸慶。” 清 方文 《久不得子留消息》詩:“嗟爾有頑父,所志在簪裾?!?/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