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行押
書體名。行書的別稱。魏書·崔玄伯傳:“尤善草隸行押之書,為世摹楷?!?宋 曾慥 類說卷五八引《書法苑》:“ 鐘繇 有三體:一曰名石,謂正書;二曰章程,謂八分書;三曰行押,謂行書?!?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小楷不易工,即 米元章 ,亦但能行押?!?/div>
分類:書體行書
《漢語大詞典》:行篆
指帶有篆書筆意的行書。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行草:“ 宋 人之書,吾尤愛 山谷 ,雖昂藏鬱拔,而神閑意穠,入門自媚。若其筆法瘦勁婉通,則自篆來。吾以 山谷 為行篆, 魯公 為行隸, 北海 為行分也?!?/div>
《漢語大詞典》:行法
(1).按法行事。禮記·曲禮上:“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yán)不行?!?span id="y6uliz4" class="book">《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君於 顛頡 之貴重如彼甚也,而君猶行法焉,況於我則何有矣?”史記·酷吏列傳:“是時民樸,畏罪自重,而 都 ( 郅都 )獨(dú)先嚴(yán)酷,致行法不避貴戚,列侯宗室見 都 ,側(cè)目而視?!?宋 章炳文搜神秘覽卷一:“ 旻 ( 王旻 )悲泣言曰:‘死只死矣,但 孝先 ( 費(fèi)孝先 )所言,終無驗(yàn)耳。’左右以是語上達(dá),翌日,郡守命,未得行法?!?br />(2).做法。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小的正要回老爺:這下月便是河臺的正壽,可不知老爺打算怎么樣個行法?”
(3).謂書法中行書的字法筆勢。宣和書譜·李邕:“ 邕 初學(xué),變 右軍 行法,頓剉起伏,既得其妙,復(fù)乃擺脫舊習(xí),筆力一新?!?br />(4).指行政權(quán)。 梁啟超 《樂利主義泰斗邊沁之學(xué)說·邊沁之政法論》:“立法、行法、司法三權(quán)鼎立之説,自 希臘 之 亞里士多德 既已論及,至 孟德斯鳩 而大倡之, 美國 獨(dú)立,採其學(xué)理著諸憲法,於是諸國靡然效之,此義幾成金科玉律矣?!?/div>
《漢語大詞典》:行草
(1).介于行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法字體。 宋 蘇軾 《郭熙畫秋山平遠(yuǎn)》詩:“為君紙尾作行草,烱如 嵩洛 浮秋光?!?明 趙宧光 《金石林緒論》:“行草,如二 王 帖中稍縱體, 孫過庭 書譜之類皆是也?!?陳衍 元詩紀(jì)事·沉貴:“﹝ 溫日觀 ﹞酒酣興發(fā),以手潑墨,然后揮筆,迅于行草,收拾散落,頃刻而就。”
(2).行書與草書的并稱。 唐 張懷瓘 《六體書論》:“ 子敬 不能純一,或行草雜糅,便者則為神會之間,其鋒不可當(dāng)也?!?宋 陸游 《作字》詩:“整整復(fù)斜斜,翩如風(fēng)際鴉。書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原書:“由 秦 分而變 漢 分,自 漢 分而變真書,變行草,皆人靈不能自已也?!?/div>
《漢語大詞典》:真行
(1).指行書而兼真書筆意的一種書體。 唐 張懷瓘 書斷卷四:“ 太宗 為真草書屏風(fēng)以示羣臣,筆力遒利,為一時之絶;購求得人間真行凡三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 明 陸深 《書輯》:“ 劉德昇 小變楷法,謂之行書,兼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行草?!?br />(2).真書與行書。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沈簡庵詞翰品行:“ 沈簡庵 先生草圣擅一時,真行皆佳?!?清 錢泳 《履園叢話·書學(xué)·隸書》:“ 五代 、 宋 、 元 而下,全以真行為宗,隸書之學(xué),亦漸泯沒?!?/div>
《國語辭典》:字體(字體)  拼音:zì tǐ
1.字體的筆畫間架。如行書、草書。也作「書體」。
2.書法的派別。如顏?zhàn)煮w、趙字體。
《國語辭典》:出書(出書)  拼音:chū shū
1.將個人的文章、論著等匯整、編訂成書冊發(fā)行。如:「他把幾年來發(fā)表的短篇散文集結(jié)出書?!埂?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一八回:「發(fā)樣的時候再請一回,出書的時候又請一回?!?br />2.印制發(fā)行書冊。如:「這家書店,今年度出書特多。」《文明小史》第三四回:「這部書沒有什么道理,上海已有人譯過了,不久就要出書的,勸你不必做這買賣。」
《漢語大詞典》:五體(五體)
(1).指春秋記述史事隱寓褒貶的五種手法。 晉 杜預(yù)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推此五體,以尋經(jīng)傳,觸類而長之?!眳⒁姟?五例 ”。
(2).指漢字五種字體。篆書、八分書、真書、行書、草書。 宋 任玠 《玉海序》:“ 范度 《五體書》云:五體,曰篆、曰八分、曰真、曰行、曰草?!?br />(3).指漢字五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 宋高宗 《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隸、篆五體?!?br />(4).指四肢及頭。起世經(jīng)卷二:“復(fù)以五叉,磔其五體,極受苦毒?!?span id="tcegyas"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説得他悉心懺悔,五體皈依?!?/div>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隱寓褒貶的五種體例。即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見 晉 杜預(yù)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圣:“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div>
《國語辭典》:禊帖  拼音:xì tiè
晉王羲之所寫的〈蘭亭序〉,因記中有蘭亭修禊事語,故稱為「禊帖」。也稱為〈蘭亭帖〉。
《國語辭典》:行分  拼音:háng fēn
各種行業(yè)、店鋪。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三。團(tuán)行》:「自和寧門權(quán)子外至觀橋下,無一家不買賣者,行分最多?!?/div>
《漢語大詞典》:三體(三體)
(1).指的風(fēng)、雅、頌三體。“七月流火” 唐 孔穎達(dá) 疏:“諸詩未有一篇之內(nèi)備有風(fēng)、雅、頌,而此篇獨(dú)有三體者?!?br />(2).指 唐 詩的七絕、七律、五律三體。 宋 周弼 有三體唐詩六卷,即選此三體。
(3).指 唐 人賦詩唱和的三體。 清 金埴 《不下帶編》卷三:“今人概言和韻,而不知 唐 詩賡和有三體,一曰依韻,一曰次韻,一曰用韻?!痹ⅲ骸耙理崳迷谝豁?,不用其字。次韻,和元韻,效其次第。此創(chuàng)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韻是也。又次韻亦曰步韻,曰踵韻。用韻,但用彼韻,不次先后。”
(4).漢字的三種字體。在真書流行前,稱古文、篆書、隸書為三體。后漢書·儒林傳序:“ 靈帝 乃詔諸儒正定五經(jīng),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驗(yàn)?!?span id="nlj4sk2" class="book">《舊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 承禎 頗善篆、隸書, 玄宗 令以三體寫《老子經(jīng)》?!?span id="kizbdl6" class="book">《宋史·文苑傳三·句中正》:“﹝ 句中正 ﹞嘗以大小篆、八分三體書孝經(jīng)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br />(5).漢字的三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新唐書·柳公權(quán)傳:“ 宣宗 召至御座前,書紙三番,作真、行、草三體?!?br />(6).史學(xué)中稱編年、紀(jì)傳與紀(jì)事本末三種體裁。編年體始于春秋,紀(jì)傳體始于史記,后 宋 袁樞 創(chuàng)紀(jì)事本末體,史部分類乃相沿分為三體。
《漢語大詞典》:草行
(1).帶草的行書。 張彥遠(yuǎn) 法書要錄卷一引 南朝 宋 羊欣 《采古來能書人名》:“ 王獻(xiàn)之 , 晉 中書令,善隸藁……兄 玄之 、 徽之 ,兄子 淳之 ,并善草行?!?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文具·字:“ 劉伯升 小變楷法謂之行書,兼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草行?!?br />(2).在草野中行走。詩·小雅·何草不黃“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漢 鄭玄 箋:“狐草行草止?!眳⒁姟?草行露宿 ”。
《國語辭典》:草行露宿  拼音:cǎo xíng lù sù
涉草而行,露天而宿。形容旅途艱辛或急迫?!稌x書。卷七七。謝安傳》:「馀眾棄甲宵遁,聞風(fēng)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姑?。瞿佑《剪燈新話。卷三。翠翠傳》:「草行露宿,丐乞于人,僅而得達(dá)湖州。」
《漢語大詞典》:祛盧(佉盧)
亦作“ 佉樓 ”。
(1). 佉盧蝨吒 的省稱。出三藏記集卷一:“昔造書之主凡有三人,長名曰 梵 ,其書右行,次曰 佉樓 ,其書左行,少者 蒼頡 ,其書下行?!?清 趙翼 《題百體壽字》詩:“佉樓剏畫演貝葉, 勃泥 進(jìn)表寫木皮。” 清 黃遵憲 《和鐘西耘庶常津門感懷詩》:“昔聞 靺鞨 歌西樂,今見 佉盧 制左書。”
(2).借指橫行書寫的文字。 黃質(zhì) 《題朱生君實(shí)延齡遺墨》:“佉盧旁行競 歐 化,變色風(fēng)云驚叱咤?!?潘飛聲 《寄塵社兄寄示海天詩話率題二十八字志佩》詩:“君為廣大教化主,重譯佉盧作正聲。”
《漢語大詞典》:行楷
書體名。近似行書的楷書。《金石林·緒論》:“行楷如二 王 諸帖之稍真者,十當(dāng)八九。僧 懷仁 等所集《圣教》、《興?!?/span>、《孔廟碑》之類是也?!?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三·趙松雪書杜集:“ 趙松雪 手書 杜 詩一部,用朱絲欄,字作行楷?!?span id="cvwogeg"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老爺把那名帖揭過去,見底下那篇信是張?zhí)摪S寸箋,上面寫著絶小的蠅頭行楷。”
《國語辭典》:蘭亭序(蘭亭序)  拼音:lán tíng xù
蘭亭集序的簡稱。參見「蘭亭集序」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