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46—708 【介紹】: 唐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字必簡。高宗咸亨元年進(jìn)士。善五言詩,工書翰,有能名。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歷遷隰城尉、洛陽丞。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武則天時,累擢膳部員外郎。中宗神龍初,坐與張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嶺外。尋召授國子主簿,加修文館直學(xué)士。卒年六十余。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45?—708 字必簡。排行五。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父遷居洛州鞏縣(今河南鞏義)。高宗咸亨元年(670)登進(jìn)士第,其后任隰城尉,累轉(zhuǎn)洛陽丞。武后圣歷元年(698),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與同僚不睦,為州司馬周季重等所構(gòu)陷,系獄,將被殺。審言子杜并年方十六,刺殺季重,當(dāng)即杜并亦被殺。武后聞此,甚加嘆異,召見審言,授著作佐郎,俄遷膳部員外郎。神龍元年(705),因諂附張易之兄弟,為中宗流放峰州。不久召還,授國子監(jiān)主簿,加修文館直學(xué)士。景龍二年(708)卒。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杜審言考》對其生平事跡多所考證。審言為杜甫祖父,杜甫詩法深受其影響。審言少時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晚年與沈佺期、宋之問唱和,對近體詩之形成頗有貢獻(xiàn)。審言今存詩43首,僅兩首古體,五律、五排、七律、七絕諸體有佳作,其中五律尤為量多質(zhì)高,莊嚴(yán)典麗。有宋本《杜審言集》1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審言詩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杜審言(648?—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類),父遷居鞏縣(今屬河南)。高宗咸亨元年(670)擢進(jìn)士第,授隰城尉,遷江陰尉,轉(zhuǎn)洛陽丞。武后圣歷元年,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尋免歸,武則天召見,拜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部。中宗神龍初,坐與張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不久召還,授國子監(jiān)主簿,加修文館直學(xué)士,卒。審言善五言詩,工書翰,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有《杜審言集》十卷,已佚。今《杜審言詩集》三卷乃后人所輯?!?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審言詩注》。

作品評論

《唐詩品》
學(xué)士高才命世,凌轢同等,律調(diào)瑯然,極其華茂。然其心靈流暢,不煩構(gòu)結(jié),而自出雅致。曠代高之,以為家祖。少陵雄生后代,威鳳之丸,不離苞素者也。《守歲》篇云:“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庭燈燭上薰天”,氣色高華,罕得其比。
《藝苑卮言》
杜審言華藻整栗,小讓沈、宋,而氣度高逸,神情圓暢,白是中興之祖,宜其矜率乃爾。
藝圃擷馀
杜必簡性好矜誕,至欲“衙官屈、宋”。然詩自佳,華于子昂,質(zhì)丁沈、宋,一代作家也。乃有杜陵鬯其家風(fēng),盛哉!
詩藪
初唐無七言,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shí)為首倡。五言則“行止皆無地”、“獨(dú)有宦游人”,排律則“六位乾坤動”、“北地寒應(yīng)苦”,七言則“季冬除夜”、“毗陵震澤”,皆極高華雄整。少陵繼起,百代???,有自來矣。
詩鏡總論
杜審言渾厚有馀。
唐詩歸
鐘云:初唐詩至必簡,整矣,暢矣。吾尤畏其少。古人作詩不肯多,意其不善。又云:必簡數(shù)詩,開詩家齊整平密一派門戶,在初唐實(shí)亦創(chuàng)作。
《詩源辨體》
杜審言五言律體巳成,所未成者,長短兩篇而已。今觀沈、宋集中,亦尚有四、五篇未成者。然則五言律體實(shí)成于杜、沈、宋,而后人但言成于沈、宋,何也?審言較沈、宋復(fù)稱俊逸,而體自整栗,語自雄麗,其氣象風(fēng)格自在,亦是律詩正宗。
《唐詩緒箋》
五言律詩貴乎沉實(shí)溫麗,雅正清遠(yuǎn)。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制作平易,無艱難之患。最不宜輕浮俗濁,則成小人對屬矣。似易而實(shí)難。又須風(fēng)格峻整,音律雅渾,字字精密,乃為得體。初唐惟杜審言創(chuàng)造工致,最為可法。
《唐律消夏錄》
必簡詩用意深老,措辭縝密,雖極平常句中,一字皆不虛設(shè)。其于射洪,猶班之于史也。后來盡得其法者,唯文孫工部一人。
《載酒園詩話又編》
杜必簡散朗軒豁,其用筆如風(fēng)發(fā)漪生,有遇方成圭、遇圓成璧之妙。即作磊砢語,亦猶蘇子瞻坐桄榔林下食芋飲水,略無攢眉蹙額之態(tài)。此僻澀苦寒之對劑也。但上苑芳菲,止于明媚之觀。
石洲詩話
杜必簡于初唐流麗中,別具沉摯,此家學(xué)所有啟也。
三唐詩品
承流散藻,詞非一骨,間有六代遺音,而律詩清柔,無復(fù)陳隋健響,于初唐最為晚派。自誕“衙官屈宋”,殊太過情。乃如“云霞出?!?、“草綠長門”,亦自獨(dú)辟生蹊,發(fā)為孤秀,以罕見長耳。
《分類字錦》:膳飲從游(膳飲從游)
禮記九十飲食不離寢膳飲從于游可也正義謂美善之膳水漿之飲從于老人所游之處
分類:養(yǎng)老
《分類字錦》:膳資三杯(膳資三杯)
漢書朱博傳博為人廉儉不好酒色游宴自微賤至富貴食不重味案上不過三杯庾信周柱國大將軍長孫儉神道碑一室之中未免虛白日膳之資三杯而已
分類:儉約
《漢語大詞典》:膳啖
指飯菜及其他食物。戰(zhàn)國策·趙策四:“大王以孝治聞於天下,衣服之便於體,膳啗之嗛於口,未嘗不分於 葉陽 涇陽君 ?!?/div>
分類:飯菜食物
《分類字錦》:膳裁豆?
唐書張孝忠傳貞元二年河北蝗民餓死如積孝忠與其下同粗淡日膳裁豆?而已人服其儉推為賢將韻會?音策磨豆也
分類:儉約
《高級漢語詞典》:膳部員外郎
唐代禮部專管膳食的長官之一
《漢語大詞典》:減膳徹懸(減膳徹懸)
減少肴饌和停奏音樂。古代皇帝在發(fā)生天災(zāi)或天象變異時,往往以此表示自責(zé)。資治通鑒·晉恭帝元熙元年:“今入歲以來,陰陽失序,風(fēng)雨乖和,是宜減膳徹懸,側(cè)身修道?!?胡三省 注:“古者,天子膳用六牲,具馬、牛、羊、犬、豕、雞。諸侯膳用三牲。懸,樂懸也。天子宮懸,諸侯軒懸。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國有大故,則減膳徹懸?!?/div>
王膳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饑遇王膳之譬喻也。法華經(jīng)授記品曰:「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復(fù)得王教,然后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不知當(dāng)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而乃快安樂?!?/div>
半者蒲膳尼
【佛學(xué)大辭典】
(飲食)Pan^cabhojani^ya,舊曰半者蒲阇尼。譯言五啖食,五正食。寄歸傳一曰:「半者蒲膳尼,應(yīng)譯為五啖食,舊云五正,準(zhǔn)義翻也。一飯,二麥豆飯,三麨,四肉,五餅?!?/div>
安膳那
【佛學(xué)大辭典】
(物名)又作安繕那,安禪那。黑色之藥品?;哿找袅x十二曰:「安膳那,眼藥名,此藥石類,深青色,兼有紫紺色,亦似金精?!勾搜云錇槭壑愐病H换墼芬袅x下曰:「安繕那藥,以其葉色青黛,可合和眼藥?!勾擞炙茷橐环N之植物矣。要之則其為一種之眼藥明甚?,F(xiàn)今印度往往有以之涂于小兒眼瞼者。蓋信其有強(qiáng)眼之效,又以眼緣黑色為可愛也。
安膳林
【佛學(xué)大辭典】
(地名)在中印度沙枳多國,佛說法之舊地也。
便膳那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Vyan^jana,又作便善那,膳那,便社那。舊譯曰味。新譯曰文。能顯之義,以文能顯義故也。俱舍光記五曰:「梵云便膳那,唐言文。是能彰顯義,近顯名句,遠(yuǎn)顯于義。西國俗呼扇鹽酢等,亦名便膳那,亦是能顯義。扇能顯風(fēng),鹽等能顯食中味也。舊譯為味,譯者訛也?!刮ㄗR述記二末曰:「梵云便膳那,此有四義:一扇,二相好,三根形,四味。此即是鹽,能顯諸物中味故。味即是文,如言文義巧妙等目之為便膳那。此中四義總是一顯義,古德說名為味?!癸椬谟浟驹唬骸副闵缒?,此云文也?!剐?yīng)音義二十三曰:「文身,梵言膳那,此言顯了。但以文能顯義故代之,舊言味身,或言字身一也?!?/div>
蒲膳尼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一作蒲繕尼Bhojani^ya,(參見:蒲阇尼)
仆呼膳那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Bahujana,譯曰眾生。(參見:薩埵)
僧膳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僧之食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