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簡麒(1567年11月13日—1619年5月9日),字兆明、紹公,號玄岳,廣東廣州府南??h人。簡麒父親曾對他和兄弟說:「我對你們沒有奢望,但希望你們?yōu)樯疲恢聯(lián)p毀家聲就足夠。」他個性英敏能自勉,跟隨舉人潘成學習,與同門潘浚、關(guān)憲曾為友,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中舉人第十名,三十八年(1610年)中會試第二百十五名,成第三甲一百三十三名進士。先在戶部觀政,次年(1611年)獲授河間推官,河間接近京畿,為南北孔道,號稱難治,他到任后判案明決而仁恕,不事酷刑而審得案情,并堅持清操,獲府民感恩戴德;上級嘉獎其才干,推薦轉(zhuǎn)任其他官職,薦狀上后以其治行第一獲璽書表揚。四十年(1612年)分校河南鄉(xiāng)試取錄五人,四十三年(1615年)任順天鄉(xiāng)試考官,則取錄十二人,當中堵天顏、范良彥、秦羽明、李嵩、陳此心后來都成為進士。后來簡麒升任戶部陜西司主事,其時遼東戰(zhàn)事緊湊,索取軍糧的奏摺不停進京,他協(xié)助戶部尚書核算度支,使得糧倉內(nèi)帑漸儲,而士氣亦百倍,御史田生金給「邦計宣猷」牌匾表揚他。萬歷九年(1581年)朝廷清丈南海田地,因地方官報田畝不實而收取補缺,稱「定弓虛稅」,他因公差回鄉(xiāng),連同李待問、郭尚賓諸紳士建議,把府內(nèi)香山所屬新科餉銀移送本縣補足定弓虛稅,獲允后編入賦役全書,于是稅弊才減輕。他又分俸金五百兩給胞弟、捐俸湊建谷堂,人們評價他:「國家三大政,用人、理財、慎刑,懂得這三項才稱天下人才,簡麒都能做到!」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二十七日,簡麒卒于任內(nèi),年五十三歲,只存詩作三十四首合為一卷。
人物簡介
簡載道,字伯傳,號我南。新興人。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一六〇七)貢生,歷任歸善訓(xùn)導(dǎo)、廉州府教授、升淮王府紀善。清乾隆《新興縣志》卷二三有傳。
人物簡介
簡欽文,字其敬,號劬思。江西臨江府新喻縣人,同進士出身。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江西鄉(xiāng)試第六十五名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會試三百五十六名,三甲二十五名進士,禮部觀政,授泉州府推官,為官清正,四年本省同考,三年任滿后于天啟六年升任禮部主事。七年升吏部驗封司主事,調(diào)考功,調(diào)文選,升考功司員外,崇禎元年調(diào)文選,升稽勛司郎中,給假,調(diào)文選司,未任而卒。
人物簡介
【生卒】:1596—1647 【介紹】: 明末廣東南海人,字集生,號秋濤。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天啟四年典浙江鄉(xiāng)試,發(fā)策刺魏忠賢,削籍。崇禎初起故官,累遷禮部右侍郎,以故除名歸。南明弘光帝起為禮部尚書,未至,南京已陷,桂王朱由榔稱帝肇慶,授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起兵攻廣州,兵敗被執(zhí)死。謚文忠。有《云淙集》、《練要堂稿》、《南宮集》。全粵詩·卷五七三
陳子壯(一五九六—一六四七),字集生,號秋濤。南海人。熙昌子。明神宗萬歷四十七年(一六一九)進士,廷對第三,授翰林院編修。明熹宗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典浙江試,發(fā)策刺閹豎,魏忠賢削子壯及其父給事中熙昌籍。明思宗崇禎初,起故官,歷官至禮部右侍郎,充經(jīng)筵講官。每召見,輒稱旨。旋以言宗室事,唐王上疏底之,下之獄,減死放歸。后唐王立福建,召為相,竟以宿憾而不行。遭國變,于廣州修南園,結(jié)詩社。永明王立于肇慶,授子壯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督廣東、福建、江西、湖廣軍務(wù)。會大兵入廣州,唐王弟聿被執(zhí)死,子壯止不行。順治四年(一六四七)春,與陳邦彥、張家玉、王興、賴其肖等先后起兵,駐五羊驛,為大軍擊敗,走還九江。九月,大兵克高明,被執(zhí)至廣州,不降,被戮,子壯母自縊。永明王贈子壯番禺侯,謚文忠,蔭子上圖錦衣衛(wèi)指揮使。清朝褒典,追謚忠簡。有《南宮》、《秋痕》、《云淙》諸集。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三、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七八有傳。陳子壯詩,以梁基永藏清刊《陳文忠公遺集》為底本。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秋濤,熙昌子,官尚書。維基
陳子壯(1596年—1647年),字集生,號秋濤。廣東南??h沙貝村(今廣州白云區(qū)金沙街沙貝社區(qū))人。明末及南明政治人物。永歷時官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謀求收復(fù)廣州,兵敗殉國。陳子壯出生廣州九曜坊之杲日堂故宅,四歲能文、七歲能詩,萬歷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成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魏忠賢欲延為己用,被陳婉拒,魏忠賢大怒:“何物陳子壯,竟敢逆我意!”天啟四年(1624年),自翰林院去浙江主持鄉(xiāng)試,策論〈歷代宦官之禍〉,為魏黨所忌,遂罷職,定居鹽倉街。崇禎時,官左春坊左諭德,升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后因朱姓案下獄,不久罷歸鄉(xiāng)里。崇禎十年(1637年)在廣州白云山辟云淙書院,次年修禊南園,與其弟陳子升及黎遂球、區(qū)懷瑞、曾道唯等12人修復(fù)南園詩社,世稱南園十二子。后在禺山書院授徒講學。弘光時,為禮部尚書。隆武二年(1646年),廣州城陷,陳子壯與弟陳子升捐資募兵,在南海九江舉旗誓師,永歷帝授以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陳邦彥同陳子壯密謀攻取省城,同廣州城內(nèi)的原明朝廣州衛(wèi)指揮使楊可觀、楊景曄秘密聯(lián)系,“暗用桂字印票,號召多人”為內(nèi)應(yīng),不料事泄,張貼檄文的家僮被清軍捕獲。后兵敗被俘至廣州,佟養(yǎng)甲下令將陳子壯“寸磔于教場”,與陳邦彥、張家玉合稱為“南明三忠”。謚號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