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69詞典 1分類詞匯 268
《漢語大詞典》:五甲
宋 代科舉考試自一至五等稱“五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并文林郎;二甲賜進士及第并從事郎;三、四甲進士出身;五甲同進士出身。 宋 劉昌詩 《蘆浦筆記·仙卜》:“閲三年有旨降五甲,豈非前定乎?”參閱宋史·選舉志二。
《漢語大詞典》:次題(次題)
清 代科舉考試八股文,按規(guī)定要從“四書”中截詞或短句出三個題目,其第二道試題,稱“次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四二回:“ 繼之 告訴了我,我便代他擬作了一個次題、一首詩?!?/div>
《漢語大詞典》:對義(對義)
舊時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從儒家經(jīng)籍中摘句為題,考生根據(jù)經(jīng)義解題作文。 宋 俞文豹 吹劍錄外集:“ 晦庵 省試,經(jīng)題出‘剛中而應(yīng)’,連案者云:‘此句凡七出?!壬贁?shù)止五出,乃據(jù)所記對義?!?span id="sfe9kqr" class="book">《資治通鑒·后漢隱帝乾祐二年》“有舉人呼噪於貢院門” 元 胡三省 注:“其進士試詩、賦、文、策、帖經(jīng)、對義。”
《國語辭典》:連捷(連捷)  拼音:lián jié
1.連勝,連傳捷報。如:「我國棒球隊參加世界杯錦標賽,一路連捷,榮獲冠軍?!?br />2.指科舉時接連中舉。如本年中舉人,次年又中進士,便稱「連捷」?!豆僭捴改稀>矶?。官商吐屬》:「原來老兄是連捷,實在是才高得很了?!埂剁R花緣》第五六回:「他們二位都是家學(xué)淵源,此去定然連捷。」
《漢語大詞典》:戰(zhàn)文(戰(zhàn)文)
(1).以詩文相較量。 唐 裴度 李紳 等《劉二十八自汝赴左馮途經(jīng)洛中相見聯(lián)句》:“插羽先飛酒,交鋒便戰(zhàn)文?!?唐 劉禹錫 白居易 《樂天是月長齋遂為聯(lián)句》:“持論峯巒峻,戰(zhàn)文矛戟深?!?br />(2).指應(yīng)科舉考試。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初應(yīng)進士時,中朝無緦麻之親,達官無半面之舊,策蹇步於利足之途,張空拳於戰(zhàn)文之場?!?/div>
《漢語大詞典》:寄應(yīng)(寄應(yīng))
謂在寄居地參加科舉考試。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鄉(xiāng)貢:“爾來鄉(xiāng)貢漸廣,率多寄應(yīng),故不甄別於榜中?!?span id="bopqrsw"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五年》:“己巳,詔:‘諸道舉人,自今并於本貫州府取解,不得更稱寄應(yīng)。’”
《漢語大詞典》:殿舉(殿舉)
科舉考試中,因文理紕繆或犯規(guī)、舞弊等,罰??既舾煽?,稱“殿舉”。宋史·選舉志一:“﹝ 乾德 元年﹞定諸州貢舉條法及殿罰之式:進士‘文理紕繆’者殿五舉,諸科初場十‘不’殿五舉,第二、第三場十‘不’殿三舉,第一至第三場九‘不’并殿一舉。殿舉之?dāng)?shù),朱書于試卷,送中書門下?!?/div>
《國語辭典》:八股  拼音:bā gǔ
1.明、清科舉時所規(guī)定的文章格式。參見「八股文」條。
2.諷刺言行比較刻板、不知變通。如:「八股的作風(fēng)」、「八股的教條」。
《漢語大詞典》:供課(供課)
(1). 宋 代科舉考試方式之一。 宋 趙昇 朝野類要·舉業(yè):“供課:州縣學(xué)生分旬習(xí)試三場,各給冊子供呈。上庠亦然?!?br />(2).學(xué)習(xí)課業(yè)。 宋 陸游 《晚春感事》詩:“稚子日長供課早,故人官達寄書稀?!?/div>
《漢語大詞典》:試律(試律)
(1).封建時代科舉考試以律義為內(nèi)容出試題,叫“試律”。新唐書·選舉志上:“凡明法,試律七條、令三條,全通為甲第,通八為乙第。”宋史·選舉志一:“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十道,進士免帖經(jīng)。明年,惟諸科試律,進士復(fù)帖經(jīng)?!?br />(2).即試帖詩。 嚴復(fù) 《救亡決論》:“超俗之士,厭製藝則治古文詞;惡試律則為古今體?!?姚華 《論文后編》:“排律之長者,韻可累百,是為長排,短則六韻,試律用之?!眳⒁姟?試帖詩 ”。
《漢語大詞典》:試帖詩(試帖詩)
詩體名。源于 唐 代,受“帖經(jīng)”、“試帖”影響而產(chǎn)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其詩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 清 代試帖詩,格式限制尤嚴,內(nèi)容大多直接或間接歌頌皇帝功德,并須切題。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門閥觀念》:“長達四十韻、四百字,故稱其‘鯤鯨噴迢遞’(有如長鯨大鯤,噴出的水氣長遠)。這是 唐 人應(yīng)試詩的新形式,后人稱為‘試帖詩’?!?魯迅 《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jīng)〉》:“只有他書多,而且特別。制藝和試帖詩,自然也是有的。”
《漢語大詞典》:新桂
(1).新月。傳說月中有桂樹,因稱。 唐 李賀 《房中思》詩:“新桂如蛾眉,秋風(fēng)吹小緑?!?唐 李商隱 《題僧壁》詩:“蚌胎未滿思新桂,琥珀初成憶舊松?!?br />(2).謂科舉考試中式者。 唐 無可 《書事寄萬年厲員外》詩:“文塲新桂茂,粉署舊蘭崇?!眳⒁姟?折桂 ”。
《國語辭典》:折桂  拼音:zhé guì
晉代郤詵曾以「桂林之一枝」對晉武帝比喻自己舉賢良對策的才能,為天下第一。見《晉書。卷五二。郤詵傳》。后人遂以折桂比喻科舉及第。唐。溫庭筠 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詩:「猶喜故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蓬?!挂沧鳌概使稹埂?/div>
《漢語大詞典》:四甲
(1).指 宋 代科舉考試殿試的第四等。宋史·選舉志二:“﹝ 乾道 ﹞二年,御試,始推登極恩……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賜進士及第并從事郎,第三、第四甲進士出身,第五甲同進士出身?!?br />(2).指五甲中的前四甲。宋史·選舉志二:“上四甲能全中者取旨,第五甲射入上等注黃甲,餘升名次而已。”
《漢語大詞典》:買春錢(買春錢)
科舉考試時代親友給落選者提供的酒食費。云仙雜記·買春錢《承平舊纂·逢原記》:“進士不第者,親知供酒肉費,號買春錢?!?/div>
《國語辭典》:中式  拼音:zhòng shì
1.符合規(guī)格。漢。桓寬《鹽鐵論。錯幣》:「吏近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輕重。」《東觀漢記。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紀》:「又舊制上書,以青布囊素裹封,書不中式不得上?!?br />2.科舉時代考試及格。《明史。卷七○。選舉志二》:「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xiāng)試。中式者為舉人?!埂肚迨犯濉>戆司?。禮志八》:「順治初,會試中式舉人集天安門考試?!?/div>
《國語辭典》:粉袍  拼音:fěn páo
唐代科舉考試未及第的士子,皆穿白衣,稱為「粉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