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49
詞典
2
分類詞匯
43
佛典
4
共43,分3頁顯示
1
2
3
2
3
下一頁
分類詞匯
至理
尋真
真道
誠理
真人
見道
覺悟
頓悟
夕死
公理
會真
世諦
中觀
覺性
慧心
《國語辭典》:
至理
拼音:
zhì lǐ
至高無上的道理?!侗阕印?nèi)篇。明本》:「其評論也,實原本于自然;其褒貶也,皆準的乎至理?!埂段倪x。王康琚。反招隱詩》:「推分得天和,矯性失至理?!?/div>
分類:
至理
真理
精深
道理
正常
《漢語大詞典》:
尋真(尋真)
(1).尋求仙道。 唐
皇甫冉
《同裴少府安居寺對雨》
詩:“共結尋真會,還當退食初?!?宋
魏野
《尋隱者不遇》
詩:“尋真誤入 蓬萊島 ,香花不動松花老?!?明
高啟
《題天池石辟圖》
詩:“尋真羽客不肯一相顧,卻借釋子營茅茨?!?br />(2).指探求事物的本原或真理。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醒世訓》
:“上帝原來是父親,水源木本急尋真。”
分類:
尋求
求仙
探求
仙道
求事
本原
真理
《漢語大詞典》:
真道
猶真理。舊時常指道教或其他宗教的教義。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
卷二:“所以真道不交乎世,神仙罕游人間,正為此耳?!?唐
康駢
《
劇談錄·嚴使君遇終南山隱者
》
:“ 大中 末, 建州 刺史 嚴士則 本 穆宗 朝為尚衣奉御,頗好真道?!?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歸真敘》
:“抑或有心懷疑義者欲尋其緒而識其端,不遇解釋之人而疑終莫袪,無怪乎真道日在天下而真理終不明於人心也?!?/div>
分類:
真道
真理
時常
指道
道教
宗教
教義
《漢語大詞典》:
誠理(誠理)
真理。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
:“惟文章亦然,雖縷判條分,理密不如學術,而人生誠理,直籠其辭句中,使聞其聲者,靈府朗然,與人生即會?!?/div>
分類:
真理
《國語辭典》:
真人
拼音:
zhēn rén
1.道家稱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稱道士?!肚f子。天下》:「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金瓶梅》第一二回:「有一孫真人,擺著筵席請人,卻教座下老虎去請?!?br />2.奉天命降生人世的真命天子。唐。杜光庭《虬髯客傳》:「嘗識一人,愚謂之真人也;其馀,將帥而已?!埂度龂萘x》第三一回:「后五十年,當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間。」
3.史前時代的人類,由體質(zhì)特徵介于人形猿和現(xiàn)代人之間的猿人,進化至形態(tài)接近現(xiàn)代人的人類,稱為「真人」。以在中國發(fā)現(xiàn)的「山頂洞人」和法國發(fā)現(xiàn)的「克人」最著名。
分類:
真人
人
人類學
道家
佛教
真誠
品行
可靠
端正
中指
存養(yǎng)
真理
養(yǎng)本
知情
進化
修真
而來
阿羅漢
得道
真正
脫離
動物
之人
統(tǒng)一
一天
天下
《漢語大詞典》:
見道(見道)
洞徹真理;明白道理。
《漢書·翼奉傳》
:“圣人見道,然后知王治之象,故畫州土,建君臣,立律歷,陳成敗,以視賢者,名之曰經(jīng)?!?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
卷十:“詩有見道之言,如 梁元帝 之‘不疑行舫往,惟看遠樹來’; 庾肩吾 之‘只認己身往,翻疑彼岸移’;兩意相同,俱是悟境。” 清
趙翼
《
甌北詩話·皮日休
》
:“是 日休 嘗受 巢 偽官,何其失節(jié)若此!豈文人之心,能見道而不能守,固如是耶?”
《
兒女英雄傳
》
第三三回:“ 玉格 這話,卻是他讀書見道的地方?!?/div>
分類:
洞徹
真理
明白
白道
道理
《國語辭典》:
覺悟(覺悟)
拼音:
jué wù
1.醒悟以往的困惑或過失。《荀子。成相》:「不覺悟,不知苦。」《漢書。卷四五。息夫躬傳》:「欲令覺悟反正,推誠行善?!?br />2.佛教用語。指經(jīng)由修行,證悟真理,而滅除無明、煩惱的圣者境界?!陡菊f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六:「于諸法中覺悟者,唯愿當開甘露門。」
分類:
覺悟
佛教語
佛教
自覺
覺醒
啟發(fā)
通情達理
悔悟
覺察
開導
領悟
悟佛
真理
《國語辭典》:
覺寤(覺寤)
拼音:
jué wù
1.睡醒?!稏|觀漢記。卷九。馮異傳》:「覺寤,心中動悸?!?br />2.醒悟已往的困惑或過失?!痘茨献?。要略》:「終身顛頓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覺寤乎昭明之術矣?!埂妒酚洝>砥?。項羽本紀》:「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國語辭典》:
頓悟(頓悟)
拼音:
dùn wù
佛教用語:(1)謂在一時間證得真理?!段鍩魰>硭?。薦福弘辯禪師》:「如來出世為天人師,善知識隨根器而說法,為上根器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2)證悟一切現(xiàn)象都無真實的生滅變化。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南朝梁。劉孝標。注:「法師研十地,則知頓悟于七住?!?/div>
分類:
頓悟
佛教語
頓然
領悟
不假
時間
階次
直接
悟入
真理
《漢語大詞典》:
夕死
語出
《
論語·里仁
》
:“朝聞道,則夕死可矣?!焙笠浴跋λ馈敝^為追求真理,死亦無憾的精神。 唐
黃滔
《刑部鄭郎中》
:“伏惟特固朝暾之旨,俯憐夕死之心,薦賜發(fā)言,重將辯惑?!?/div>
分類:
追求
真理
無憾
精神
《國語辭典》:
公理
拼音:
gōng lǐ
1.世人所公認的道理?!段拿餍∈贰返诙鸹兀骸富橐隹梢宰杂?,乃是世界上的公理?!?br />2.科學上推理的基本,無須證明者。如:「幾何公理」。
分類:
公理
社會
會上
上公
系統(tǒng)
公認
正確
為實
道理
實踐
反復
證明
無須
真理
《國語辭典》:
會真(會真)
拼音:
huì zhēn
1.體悟真理?!吨軙>砣?。韋夐傳》:「晚年虛靜,唯以體道會真為務?!?br />2.遇見神仙。如唐傳奇小說《鶯鶯傳》,因篇中張生曾賦會真詩三十韻,故也稱為「會真記」。
分類:
遇見
神仙
真理
傳奇
《漢語大詞典》:
世諦(世諦)
(1).佛教語?!岸B”之一。謂有關世間種種事相的真理。
《
大智度論
》
卷三八:“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説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説眾生無所有?!?南朝 梁 慧皎
《
高僧傳·神異·釋保志
》
:“世諦故有,第一義諦則無也?!?唐
玄奘
《
大唐西域記·德慧伽藍
》
:“爾曹世諦之浄行,我又勝義諦之浄行;浄行既同,何為見拒?”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
之二二六:“空觀假觀第一觀,佛言世諦不可亂?!?br />(2).指世俗之見。 唐
王維
《與蘇盧二員外期游方丈寺而蘇不至因有是作》
詩:“共仰頭陀行,能忘世諦情?!?/div>
分類:
佛教語
世間
種種
真理
《國語辭典》:
中觀(中觀)
拼音:
zhōng guān
佛教用語:(1)大乘佛教中觀派的禪觀。其見解從世俗的真理觀之,由語言、概念所成立的現(xiàn)象是存在的。但從究竟的真理觀之,沒有絲毫真實存在的體性。修行者依這樣的見解來思惟、觀修?!?a target='_blank'>三論玄義》:「若一法不窮,一言不盡,則戲論不滅,中觀不生?!?2)大乘佛教的中觀派?!?a target='_blank'>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卷一:「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div>
分類:
中觀
佛教
大乘佛教
見解
從世
世俗
真理
《漢語大詞典》:
覺性(覺性)
佛教語。謂能斷離一切迷惘而開悟真理的本性。 南朝 梁 沈積
《梁武帝〈立神明成佛義記〉序》
:“莫能精求,互起偏執(zhí),乃使天然覺性自沒。” 宋
秦觀
《錄龍井辯才事》
:“訟既往過愆,反本來清浄覺性?!?宋
儲泳
《祛疑說》
:“人惟一覺性耳。覺之一字,可以斷疑情,祛邪妄。”
分類:
佛教語
能斷
迷惘
開悟
真理
《國語辭典》:
慧心
拼音:
huì xīn
1.心思敏慧。清。周亮工《書影》卷三:「此公慧心妙舌,坡公后一人而已?!?br />2.具有智慧的心?!度圃姟>戆恕鹌?。拾得詩》:「教汝癡眾生,慧心勤覺悟?!?/div>
分類:
佛教語
聰慧
心思
心體
空明
達觀
真理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