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相法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文殊功德莊嚴(yán)經(jīng)下曰:「智上菩薩言:文殊師利以何一相而說于法?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云何所說一相法耶?智上菩薩答曰:文殊師利不見蘊(yùn)及處界,亦非無見,亦非有見,于法無分別,亦無所分別,又不于法而見積集,亦不于法而見散失,是即名為一相法門(一)。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曰:若于法性,不違法性,不作種種分別,是凡夫法,是聲聞法,是緣覺法,是如來法,入于一相,謂遠(yuǎn)離相,是即名為一相法門(二)。善見菩薩曰:若修行真如,而于真如無所思惟,亦不分別,此是甚深,是即名為一相法門(三)。無盡辨菩薩曰:諸法皆盡,究竟盡者乃曰無盡,說一切法不可盡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四)。善思惟菩薩曰:若于思惟入不思惟,彼無所思,亦不可得,是即名為一相法門(五)。離塵菩薩曰:若究竟不染于一切相,染無所染,亦不愛,不恚,不癡,不作一,不作異,亦非作,亦非不作,不取,不舍,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六)。娑檗羅菩薩曰:若入甚深法,難測如大海,而于正法亦不分別,如是住,如是說,于自無所思,于他無所說,是即名為一相法門(七)。月上童真菩薩曰:若思惟一切有情,平等如月,而亦不思我及有情,如是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八)。摧一切憂闇菩薩曰:若遇憂戚而無所憂,而于憂箭亦不疲厭,云何有情起于憂根,所謂于我若有,于我住平等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九)。無所緣菩薩曰:若不緣欲界不緣色無色界不緣聲聞獨(dú)覺之法,不緣佛法,如是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十)。普見菩薩曰:若說法者,應(yīng)平等說,其平等者,所謂空性,不于空性思惟平等,于平等法亦無所得,如是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十一)。三輪清凈菩薩曰:夫所說法,不違三輪。云何為三于我無所得?于聞不分別,于法無所取,如此名為三輪清凈,如是所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十二)。成就行菩薩曰:若知不著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說,不說于一字,所謂離言說故,若如是說一切法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十三)。深行菩薩曰:若樂瑜伽,知一切法,則于諸法而無所見,于彼若說,若無說者,于法無二,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十四)。」
大總相法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謂真如之實(shí)體也。真如廣大,該收一切,故云大,一味平等,離差別之相,故云總相為行者之軌范,故云法,觀智通游,故云門。起信論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div>
福相法身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二法身之一。智相法身之對。保持教法而為人說也。施大千世界之七寶,不如說四句偈文之福德為大。由其福相得到法身之住處,故有此名。
【三藏法數(shù)】
謂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故金剛經(jīng)云: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由此福相,得至法身住處,故名福相法身。(七寶者,金、銀、琉璃、玻璃、硨磲、碼瑙、赤真珠也。)
實(shí)相法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曰法界實(shí)相。法華說實(shí)相,華嚴(yán)說法界,同體異名也。(參見:實(shí)相)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叫做法界實(shí)相。法華說實(shí)相,華嚴(yán)說法界,實(shí)相與法界,同體異名。(參見:實(shí)相)
實(shí)相法身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華嚴(yán)宗所立五種法身之一。(參見:法身)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華嚴(yán)宗所立五種法身之一。(參見:五種法身)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法身,離諸虛妄,會極真如,不生不滅,故名實(shí)相法身。
法身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佛之真身也。其釋名性相二宗各異其義。相宗據(jù)唯識論謂法身有總相法身與別相法身二種,總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與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謂為法身之義同,是以所證之真如與能照之真覺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則自性身與自受用報(bào)身之二身合見。依此義釋之,則法身為理智顯現(xiàn),有為(智)無為(理)一切功德法體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莊嚴(yán)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識論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yán)故。(中略)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dú)為法身,二轉(zhuǎn)依果皆攝此故?!箘e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為清凈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無為也),為一切有為無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莊嚴(yán)功德法,故名為法身,何則?以此法唯為理之法身,不含攝有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識論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狗鸬卣撈咴唬骸噶o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故鲇浭┰唬骸鸽x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刮ㄗR樞要上本曰:「出纏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沽x林章七本曰:「成唯識說,清凈法界為自性身。莊嚴(yán)論等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贊佛論說,佛自性身無生滅故?!谷粢佬宰谥x,則真如之理性,有真實(shí)覺知之相,理智不二,與真如之無為同,真智亦無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則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隱,謂之如來藏,積始覺之功,顯其法性,謂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蜓砸苑ㄐ燥@現(xiàn)之有為無為一切功德法成就莊嚴(yán)之身,故名法身。勝鬘經(jīng)曰:「世尊!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雇瑢毧呦履┰唬骸阜ㄉ碚?,即是實(shí)相真如法也。此實(shí)相正法隱,名如來藏。此實(shí)相法顯,故名身。唯是一實(shí)相法,約隱顯不同,故有藏之與身。又法者,謂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攝論云:與功德法相應(yīng),名法身?!辜蜗榉ㄈA疏四曰:「以正法為身,故曰法身?!蛊鹦耪撛唬骸笍谋疽褋?,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shí)識知義故,自性清凈心義故,常樂我凈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中略)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雇x記下本曰:「隱時能出生如來,名如來藏。顯時為萬德依止,名為法身?!咕S摩經(jīng)慧遠(yuǎn)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狗ㄈA玄義七曰:「本有四德隱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為法身?!勾蟪肆x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硅驞harmaka%ya。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yán)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dú)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變化身。義見后章,茲不復(fù)及。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動,無有變易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理聚方圓者,妙覺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圓滿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法性真常,湛然清凈,周遍法界。經(jīng)云:佛以法為身,清凈如虛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所證無漏法界之體,而為法身也。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也。(無漏者,謂惑業(yè)凈盡,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智相法身
【三藏法數(shù)】
謂具足智慧,方能演說諸法,是則說法為智慧之相,由此智相,得至法身住處,故名智相法身。
法相法
【三藏法數(shù)】
法相法,即四諦法也。謂四諦之法,各有相狀,是名法相法。(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