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2—842 【介紹】: 唐洛陽人,自言系出中山,字夢得。德宗貞元進(jìn)士,又登博學(xué)宏辭科。官監(jiān)察御史,以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后裴度薦為太子賓客、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友善,并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唱和,并稱“劉白”。工詩,曾仿民歌體作《竹枝詞》、《柳枝詞》、《插田歌》等組詩。又著有《天論》等。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2—842 字夢得,排行二十八。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時(shí)改漢姓,占籍洛陽(今屬河南)。唐安史之亂時(shí),全家避居嘉興(今屬浙江),劉禹錫自稱“余少為江南客”(《金陵五題》引)。貞元九年(793),登進(jìn)士第,又登宏詞科。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開始進(jìn)入仕途。二十一年(當(dāng)年八月改元永貞),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劉禹錫時(shí)任屯田員外郎,為革新之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叔文、伾)劉柳(宗元)”。順宗被迫讓位與憲宗,革新失敗,劉禹錫貶為朗州司馬。元和十年(815)召回,又出為連州刺史,歷夔、和二州。文宗初,為主客、禮部郎中,兼集賢殿學(xué)士。不久,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836),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武宗初,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生平見其臨終前所撰《子劉子自傳》,新、舊《唐書》本傳,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劉禹錫年譜》、《劉禹錫叢考》、《劉禹錫評傳》。劉禹錫以詩文稱,哲理亦佳?!霸缗c柳宗元為文章之友,稱‘劉柳’,晚與居易為詩友,號‘劉白’”(《郡齋讀書志》卷四上)。存詩約800余首,名篇甚多。評者謂其“無體不備,蔚為大家”(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序例》)?!皹犯≌拢瑑?yōu)于大篇”(宋黃庭堅(jiān)《跋劉夢得〈三閣辭〉》)。“七言尤工”(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絕句尤工”(宋劉克莊《后村詩話》前集卷一)。又謂其“始以議論入詩,下開杜紫微一派”?!啊吨裰Α肥加趧舻?,……后人仿為之者,總無能掩出其上也”(《讀雪山房唐詩鈔序例》)。劉禹錫“為詩用僻事,須有來處”(《劉賓客嘉話錄》)之主張,為宋代江西詩派所信服(參閱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八),所撰之若干作品,已開江西詩派風(fēng)氣(參閱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〇、清紀(jì)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四八)。其詩文合集,以《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較通行,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xué)基本叢書》本《劉禹錫集》較完備。注本有近人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全唐詩》編為1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6首,斷句5句。
唐詩匯評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貞元九年登進(jìn)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大子校書。為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幕從事,調(diào)渭南主薄。入為監(jiān)察御史。永貞元年,轉(zhuǎn)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王叔文革新活動。憲宗主,貶連州刺史,再貶朗州司馬。元和十年奉詔還京,因作詩語涉譏刺,復(fù)貶授播州刺史,改連州。長慶、寶歷中,歷夔、和二州刺史。大和初,入朝為主客、禮部郎中,充集賢直學(xué)士,復(fù)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改秘書監(jiān)分司,加檢校禮部尚書。卒,世稱劉賓客。禹錫詩造精絕,白居易稱之為“詩豪”。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有《劉禹錫集》四十卷,宋初佚其十卷。今有《劉夢得文集》(一名《劉賓客文集》)四十卷行世,其中《外集》十卷乃北宋宋敏求所輯。《全唐詩》編詩十二卷。
詞學(xué)圖錄
劉禹錫(772-842) 字夢得。洛陽人。晚遷太子賓客,終于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有《劉賓客文集》,詞存40余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劉禹錫(772—842) 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稱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故又稱中山人。德宗貞元九年(793)登進(jìn)士、博學(xué)宏詞二科,歷官監(jiān)察御史、郎州司馬、連州刺史、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為唐代古文運(yùn)動的積極參加者,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并稱“劉白”。有《劉賓客集》。游覽黃鶴樓時(shí)曾寫下《武昌老人說笛歌》《出鄂州界懷表臣》及《夢黃鶴樓》等詩。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九
禹錫字夢得。彭城人。貞元九年進(jìn)士。又登博學(xué)宏詞科。順宗朝擢屯田員外郎。憲宗立。貶連州刺史。開成中官至太子賓客分司。會昌二年卒。年七十一。贈戶部尚書。

作品評論

白居易《劉白唱和集解》
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dāng)者。
詩人主客圖
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上入室一人:劉禹錫。
新唐書
素善詩,晚節(jié)尤精,與白居易酬復(fù)頗多,居易以詩自名者,嘗推為“詩豪”。
《蔡百衲詩評》
劉夢得詩,典則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見少拙。
《童蒙詩訓(xùn)》
蘇子由晚年多令人學(xué)劉禹錫詩,以為用意深遠(yuǎn),有曲折處。
歲寒堂詩話
李義山、劉夢得、杜牧之三人,筆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詩而不工古詩,七言尤工,五言微弱,雖有佳句,然不能如韋、柳、王、孟之高致也,義山多奇趣,夢得有高韻,牧之專事華藻,此其優(yōu)劣耳。
滄浪詩話
大歷后,劉夢得之絕句,張籍、王建之樂府,我所深取耳。
困學(xué)紀(jì)聞
劉夢得文不及詩。
竹莊詩話
山谷云:大概劉夢得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詩優(yōu)于他文耳。
杜工部草堂詩話
上自齊梁諸公,下至劉夢得、溫飛卿輩,往往以綺麗風(fēng)花累其正氣,其過在于理不勝而詞有馀也。
《臞翁詩評》
劉夢得如鏤冰雕瓊,流光自照。
瀛奎律髓
劉夢得詩格高,在元、白之上,長慶以后詩人皆不能及。且是句句分曉,不吃氣力,別無暗昧關(guān)鎖。
《吟譜》
劉禹錫詩以意為主,有氣骨。
升庵詩話
元和以后,詩人之全集可觀者數(shù)家,當(dāng)以劉禹錫為第一。其詩入選及人所膾炙,不下百首矣……宛有六朝風(fēng)致,尤可喜也。
詩藪
唐七言律……夢得骨力豪勁,在中、晚間自為一格,又一變也。
詩鏡總論
劉夢得七言絕,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謂騷之馀派可。劉婉多風(fēng),柳直損致,世稱韋柳,則以本色見長耳。
唐音癸簽
禹錫有詩豪之目。其詩氣該今古,詞總平實(shí),運(yùn)用似無甚過人,卻都愜人意,語語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圖嘗言:禹錫及楊巨源詩各有勝會,兩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劉得之易,楊卻得之難,入處迥異爾。
《詩源辨體》
劉雖與內(nèi)齊名,而其集變體實(shí)少。五七言古及五言律俱未為工,七言律……兩三篇聲有類盛唐,……七言絕氣格甚勝。
《載酒園詩話又編》
劉夢得五言古詩,多學(xué)南北朝。如《觀舞柘枝》曰:“曲盡回身處,層波猶注人。”宮體中佳語也。唯近體中間雜古調(diào),終有烏孫學(xué)漢之譏,不若唐音自佳。
《載酒園詩話又編》
夢得佳詩,多在朗、連、夔、和時(shí)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縱,其與白傅倡和者,尤多老人衰颯之音。長律雖有美言,亦多語工而調(diào)熟。
《五七言今體詩鈔》
東坡天才,有不可思議處,其七律只用夢得、香山格調(diào)。
《初白庵詩評》
陸放翁七律全學(xué)劉賓客,細(xì)味乃得之。
說詩晬語
大歷十子后,劉夢得骨干氣魄,似又高于隨州。人與樂天并稱,緣劉、白有《倡和集》耳。白之淺易,未可同日語也。
《唐詩別裁》
大歷后詩,夢得高廣文房。與白傅唱和,故稱“劉白”。實(shí)劉以風(fēng)格勝,白以近情勝,各自成家,不相肖也。
劍溪說詩
新城公曰:“劉史部公他云:‘七律較五律多二字耳,其難什倍,譬開硬弩,只到七分,若到十分滿,古今亦罕矣?!笃涫譂M者,惟杜甫、李頎、李商隱、陸游,及明之空同、滄溟二李數(shù)家耳。’”愚謂王維、劉禹錫亦有十分滿者,豈反作故翁、滄溟下耶?
石洲詩話
劉賓客之能事,全在《竹枝同》,至于鋪陳排比,輒有愴俗之氣。山谷云:“夢得《竹枝》九章,詞意高妙,昔子瞻嘗聞余詠第一篇,嘆曰:‘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绷x云:“夢得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睒O為確論。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劉賓客長篇,雖不逮韓之奇橫,而健舉略足相當(dāng)。七古劉之?dāng)稠n,猶五古郊之匹愈也。即夢得五言,亦自質(zhì)雅可誦。世乃謂其不工古詩,何其武斷!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至劉、柳出,乃復(fù)見詩人本色,觀聽為之一變,子厚骨聳,夢得氣雄,元和之二豪也。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劉賓客無體不備,蔚為大家,絕句中之山海也。始以議論入詩,下開杜紫微一派。
《靜居緒言》
夢得古詩邊幅較文房為大,律詩不及。其酷嗜杜陵“年去年來洞庭上,白蘋愁殺白頭人”,及張籍“藥酒欲開期好客,朝衣暫脫見鬧身”,又愛吟右丞“興闌啼鳥緩,坐久落花多,”亦可知其用意處。
《退馀叢話》
大抵七律最忌率易成章。今人多著意頷聯(lián),能講究起句及結(jié)句者甚少。又五、六一聯(lián),每患?xì)馊?,或不能開宕。劉夢得于此處倍研練,能操筆,最可法。
養(yǎng)一齋詩話
樂天稱夢得為詩豪,又謂其詩“在處應(yīng)有神物護(hù)持”。予讀其集,唯律絕過人,古詩三卷,風(fēng)格平弱,雅不足稱作者。
昭昧詹言
大約夢得才人,一直說去,不見艱難吃力,是其勝于諸家處,然少頓枰沉郁,又無自己在詩內(nèi),所以不及杜公。先君云:七律中以文言敘俗情入妙者,劉賓客也。次則義山。義山資之以藻飾。
《藝概》
劉夢得詩稍近徑露,大抵骨勝于白,而韻遜于柳。要其名雋獨(dú)得之句,柳亦不能掩也。
《唐詩五七言近體五七言絕句選評》
中唐七律,夢得呵繼隨州。后人與樂天并稱,因劉、白有唱和集耳,神彩骨干,惡可同日語?
《桐城吳先生評點(diǎn)唐詩鼓吹》
昔人論劉夢得為豪放,其體為東坡七律所自出,固不得而輕議之也。
《詩法萃編》
唐人擅長七律者,老杜外……中唐作者,劉夢得、劉文房皆巨擘。
《老生常談》
七律與以工部為宗,附以劉夢得、李義山兩家。
《東目館詩見》
夢得歌行,詠古皆爽脆,饒別致。五作極精深,惟五古多澀雅處。
《東目館詩見》
夢得主怨刺,故勝《主客閣》列之“瑰奇美麗”,尚未覺其典則高而滋味厚也。謂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山谷實(shí)具只服。
三唐詩品
五言體雜不一。有如“深春風(fēng)日凈”、“昔聽東武吟”等篇,宛轉(zhuǎn)徘徊,取涂樂府;“秋江早望”、“謫居悼往”,則結(jié)休允暉。若“水禽殘?jiān)隆?,模休文之韻思;“楚望蒼然”,結(jié)韓卿之茂體。馀或放言理,失于音調(diào),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兒》作楚挽之哀詞,《泰娘》譜新聲之凄奏,七言此其選矣?!毒畚谩?、《百舌》托意深微,亦得樂府遺意。律體獨(dú)多,瑩瑕間采。
《詩學(xué)淵源》
其詩極似王維,清新流麗,格調(diào)自高。長篇間入魏晉,元和詩人自當(dāng)首屈一指。韓、劉、元、白雖屬異曲,未見同工也。
劉蒙叟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宋州寧陵人,字道民。劉蒙正弟。太祖乾德五年進(jìn)士第一。以薦拜監(jiān)察御史,徙知濟(jì)州,再遷屯田郎中,歷知廬、濠、滁、汝四州。直史館,獻(xiàn)《宋都賦》,改職方郎中。以太常少卿致仕。卒年七十三。有《五運(yùn)甲子編年歷》。
全宋文·卷七九
劉蒙叟,字道民,宋州寧陵(今河南寧陵)人,熙古子。好學(xué),善屬文,舉乾德五年進(jìn)士第一。歷岳、宿二州推官,知濟(jì)州。遷右補(bǔ)闕,轉(zhuǎn)起居舍人、戶部鹽鐵判官,再遷屯田郎中,歷知廬、濠、滁、汝四州,遷都官郎中,直史館。景德中,以太常少卿致仕,卒年七十三。著有《五運(yùn)甲子編年歷》三卷。《宋史》卷二六三《劉熙古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2—1025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定國。太宗淳化三年進(jìn)士。真宗咸平初判三司理欠憑由司,建言放逋負(fù)一千余萬、釋系囚三千余人。歷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咸平四年為參知政事。景德元年契丹入侵,密請真宗赴金陵,為寇準(zhǔn)所阻。累表罷職。判尚書都省,領(lǐng)修《冊府元龜》,攬功委過。大中祥符中,承密旨造天書,獻(xiàn)符瑞,以天書儀衛(wèi)副使從封泰山,祀汾陰。累遷吏部尚書,加樞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加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罷相出判杭州。仁宗天圣元年再相。智數(shù)過人,奸邪險(xiǎn)偽,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圭交結(jié),時(shí)謂之“五鬼”。卒謚文穆。有《鹵簿記》、《圣祖事跡》等。
全宋詩
王欽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國,新喻(今江西新馀)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jìn)士(《文莊集》卷二八《王公行狀》),為亳州防御推官。真宗咸平三年(一○○○)擢翰林學(xué)士(《同上》)。四年,參知政事(《學(xué)士年表》),加給事中。景德元年(一○○四)判天雄軍。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為樞密使、同平章事(《隆平集》卷四)。天禧元年(一○一七)拜左仆射(《東都事略》卷四九本傳)。三年,出判杭州。四年,判河南府(《隆平集》),以擅去官守降分司南京。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復(fù)同平章事。二年,封冀國公。三年卒,年六十四(《文莊集》卷二九《王公墓志銘》)。謚文穆。《宋史》卷二八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王欽若(962~1025) 北宋官員。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淳化三年(992)進(jìn)士。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參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東道(治所湖北襄陽)節(jié)度使等職。宋真宗時(shí)期兩度出為宰相,人稱為“癭相”,是主和勢力代表。追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曾主持編纂《冊府元龜》?!?a target='_blank'>宋史·王欽若傳》載王欽若出生于黃鶴樓:“父仲華,侍祖郁官鄂州。會江水暴至,徙家黃鶴樓,漢陽人望見樓上若有光景,是夕,欽若生?!?/blockquote>
全宋文·卷一九一
王欽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淳化三年進(jìn)士甲科,為亳州防御推官。召試學(xué)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咸平四年參知政事。景德初,契丹南下,密請遷都金陵,為寇準(zhǔn)所阻。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判天雄軍,提舉河北轉(zhuǎn)運(yùn)司,又以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大中祥符間偽造天書,爭獻(xiàn)符瑞,力主封泰山,祀汾陰。歷禮、戶、吏三部尚書,天禧元年遷樞密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年,出判杭州。仁宗時(shí)復(fù)拜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進(jìn)司徒,封冀國公,天圣三年卒,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曾領(lǐng)修《冊府元龜》及道書,撰《翊圣保德真君傳》二卷(存)、《先天記》三十卷、《五岳廣聞》一百卷等。《宋史》卷二八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封丘人,字世昌。少為吏部令史,上書言事,補(bǔ)臨淄主簿。累遷殿中丞。明習(xí)文法,清白勤事。太宗至道初,為祠部郎中。真宗咸平間,累擢江南轉(zhuǎn)運(yùn)使,遷司農(nóng)少卿,知洪州、徙濠州。以將作監(jiān)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3—1038 【介紹】: 宋曹州濟(jì)陰人,字仲明。善為文,年十六應(yīng)舉,作回文詩百篇,人稱“王回文”。后賜進(jìn)士第。歷知濠州、真州、海州。徙知密州,奏請歲饑弛鹽禁,候歲豐乃復(fù)。除殿中侍御史,按劾朱能《乾祐天書》案,唯治首惡,脅從者皆得減論。官終同知樞密院事。
全宋文·卷二七九
王博文(九七三——一○三八),字仲明,曹州濟(jì)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幼善屬文,太宗朝試中書,賜進(jìn)士第。擢知濠州、真州,權(quán)江淮制置司事,改監(jiān)察御史、梓州路轉(zhuǎn)運(yùn)使。遷尚書兵部員外郎、三司戶部副使,再遷戶部郎中,龍圖閣待制,判吏部流內(nèi)銓,權(quán)發(fā)遣三司使事,歷知開封府、大名府。寶元元年同知樞密院事,踰月而卒,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8—1074 【介紹】: 宋大名魏縣人,字延之。仁宗天圣八年進(jìn)士。歷任州縣官,審獄明察,辦事干練。召為侍御史、知雜事,屢詆權(quán)幸。奉命安撫河北,還為鹽鐵副使。相視決河,坐訟李參失實(shí),黜知濠州。旋加直史館、知江寧府,復(fù)副鹽鐵,進(jìn)天章閣待制,知鄧州、河中。種諤取綏州,乃謂邊患將自此始。及夏主李諒祚死,奏請捐前故,聽其子襲爵。主張以重將守邊,不邀功生事,著《邊鄙守御策》。以給事中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洛陽人,字元甫。趙安仁子。以父奏為秘書省正字、同判太常寺。召試賜進(jìn)士及第。擢集賢校理,歷京西陜西路提點(diǎn)刑獄、荊湖南路轉(zhuǎn)運(yùn)使,知同、陜、相等州。所至為政不甚力,然善委任佐屬,祿賜多分贍族人。累官工部侍郎、知濠州,卒。
全宋文·卷四一四
趙良規(guī),字元甫,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仁宗時(shí)父安仁奏為秘書正字、同判太常寺。召試,賜進(jìn)士及第。景祐中,為集賢校理兼宗正丞,預(yù)修《會要》。出通判蘄州,徙河南府。知泰、滁二州。權(quán)判三司開拆司、度支勾院、直集賢院,至和二年,出知廬州。嘉祐中改直秘閣、同判宗正事。遷秘書監(jiān),知同、陜、相三州。進(jìn)太子賓客、權(quán)判殿中省。遷尚書工部侍郎、判本部、知濠州,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七《趙安仁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4—1123 【介紹】: 宋衢州常山人,居丹徒,字彥昭。王介子。神宗熙寧六年進(jìn)士。知真州,時(shí)詔諸道經(jīng)畫財(cái)用,漢之請先置都籍,從之。入為開封府推官。歷知瀛、蘇、潭、洪等州,又連徙五州,入為工部侍郎。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進(jìn)延康殿學(xué)士卒。
全宋詩
王漢之(一○五四~一一二三),字彥昭,衢州常山(今屬浙江)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jìn)士,調(diào)汝州教授。遷和州防御推官。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金華、澠池二縣。紹圣四年(一○九七)知潁州、真州?;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崤e河?xùn)|路常平,入為開封府推官。崇寧二年(一一○三)始,歷知州府。宣和五年卒,年七十。有文集三十卷,已佚。事見《北山小集》卷三四《王公行狀》,《宋史》卷三四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六七四
王漢之(一○五四——一一二三),字彥昭,衢州常山(今浙江常山)人。熙寧六年登進(jìn)士甲科,調(diào)秀州司戶參軍。累遷太常少卿。蔡京引為講議司參詳官。歷禮、戶、兵、工諸部侍郎,知瀛、蘇、潭、洪、定諸州,徙江寧。以平方臘之功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進(jìn)延康殿學(xué)士。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其子集其文得三十卷。見程俱《王漢之行狀》(《北山集》卷三四),《京口耆舊傳》卷二,《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6—1143 【介紹】: 宋安州應(yīng)山人,字鵬舉?;兆谡投晟仙後尯?。歷校書郎、起居舍人。高宗建炎初,知饒州,改守濠州,御敵有方,城賴以全,民為繪像立祠。官至寶文閣學(xué)士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坐事奪職,隱居連州龍溪。為人氣正言直,抗金甚力。有文集。
全宋詩
連南夫(一○八六~一一四三),字鵬舉,德安(今湖北安陸)人?;兆谡投辏ㄒ灰灰欢┻M(jìn)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授潁州司理參軍。宣和五年(一一二三)假太常少卿為金接伴使,未幾使金(《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四)。使歸,乞斬劉延慶、童貫,出知濠州。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知建康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改知饒州。紹興元年(一一三一),知泉州。三年,提舉江州太平觀。六年,起知廣州,因擅釋杜充子杜嚴(yán),落職。十三年,卒于福州,年五十八。有奏議三十篇,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見《南澗甲子稿》卷一九《連公墓碑》。
全宋文·卷三八四九
連南夫(一○八六——一一四三),字鵬舉,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登政和二年上舍第,授潁州司理參軍,移鼎州教授。為徽宗所知,擢至侍從,歷秘書郎、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為大臣所忌,除右文殿修撰、知慶源府,改濠州。靖康二年,除徽猷閣待制。建炎中,歷知江寧府及桂、饒二州。紹興初,知信、泉、廣州,為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進(jìn)寶文閣學(xué)士。平生以和議為非,力主戰(zhàn)守,然時(shí)宰主和,指南夫?yàn)楫愓撝?,故累起累廢,后落職隱連州。紹興十三年卒,年五十八。有奏議三十篇、文集二十卷。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一九《連公墓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8—1154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亨仲,號北山。高宗紹興二年進(jìn)士。累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以秦檜所薦,不敢言和議之非。后充陜西分畫地界使,金欲盡取階、成、岷、鳳、秦、商六州,剛中力爭不從。改四川宣撫副使,選將屯守,蠲去雜稅,治理有方。檜怒其專擅,罷官,責(zé)居桂陽軍,再責(zé)濠州團(tuán)練副使、復(fù)州安置,又徙封州。有《西征道里記》、《北山集》等。
全宋詩
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一字漢章,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jìn)士,授溫州軍事判官。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八年,遷殿中侍御史。九年,為樞密行府參謀出諭京陜,歸除權(quán)禮部侍郎,尋兼詳定一司又兼權(quán)刑部侍郎。十年,除試禮部侍郎。十一年,擢樞密都承旨,為川陜宣諭使。十二年,遷川陜宣撫副使兼營田。十七年,以忤秦檜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桂陽居住,徙復(fù)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事見本集卷末附錄鄭良嗣《鄭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xué)士鄭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七○有傳。 鄭剛中詩,以清康熙三十六年鄭世成刻本(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金華叢書》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鳳丹據(jù)康熙重刻本(簡稱金華叢書本)及《兩宋名賢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八九一
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紹興二年進(jìn)士及第。授溫州軍事判官。八年九月,任監(jiān)察御史,同年十一月遷殿中侍御史。九年三月,充樞密行府參謀官。十一年四月,為寶文閣直學(xué)士、樞密都承旨。剛中初為秦檜薦于朝,檜主和議,剛中不敢言。金歸所占地,被檜遣為宣諭司參謀官;及還,除禮部侍郎、川陜宣諭使。改四川宣撫副使。治蜀有方,曾奏蠲雜征,請減成都府路對糴及宣撫司激賞錢。又屯兵營田,選將授任。秦檜怒其專擅,責(zé)桂陽軍居住。紹興十八年十一月再責(zé)濠州團(tuán)練副使,復(fù)州安置;再徙封州。二十四年五月卒,年六十七。著有《北山文集》、《周易窺馀》、《經(jīng)史專音》、《左氏九六編》等。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xué)士鄭公墓志銘》(《北山文集》卷末),《宋史》卷三七○本傳。
吳巖夫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八七二
吳巖夫,字民贍,建州松溪(今福建松溪)人。以父執(zhí)中蔭補(bǔ)官,崇寧初佐治臨邑。政和中拜考功郎中,嘗為蔡卞撰謚。宣和中知洋州,坐薦許景衡送吏部究治。建炎初除右司郎中,守光祿卿,充集英殿修撰、知福州,移南劍州。乞祠居建安,卒。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五之一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一七、一八,嘉靖《建寧府志》卷一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建安人,字克家。為考城令,時(shí)督辦軍賦甚急,堅(jiān)以民力匱竭為請。中官或以私囑者,卒置于法。初與王黼善,及黼當(dāng)國,未嘗一造其門。奉祠卒。
趙伯濠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乾道八年(1172)任邵武軍知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9—1276 【介紹】: 宋隨州隨縣人,祖籍開封,字祥甫。淳祐元年進(jìn)士。開慶初主管兩淮制置司事,屢敗蒙古江淮大都督李璮。度宗咸淳間,以督師援襄陽無功罷官,旋復(fù)淮東制置使兼知揚(yáng)州。恭帝德祐元年,固守?fù)P州,抵抗元軍,加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二年,守臨安,城陷,苦戰(zhàn)拒降,后突圍東入海,至泰州被俘,遇害于揚(yáng)州。
全宋詩
李庭芝(?~一二七六),字祥甫,祖籍汴(今河南開封),徙應(yīng)山(今湖北廣水),又徙隨(今湖北隨州)。理宗嘉熙末以策干荊師孟洪,權(quán)知建始縣。淳祐初進(jìn)士。寶祐中知真州(明隆慶《儀真縣志》卷五)。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累遷兩淮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揚(yáng)州。六年,改京湖制置大使援襄陽,以襄陽城陷罷居京口。未幾,起制置兩淮。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加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宋亡,困守?fù)P州,后被執(zhí)殉難。《宋史》卷四二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劉濠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元間處州青田人,字浚登。劉基曾祖。仕宋為翰林掌書。宋亡,林融倡義師,事敗,元遣使簿錄余黨。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廬,籍悉毀。使者計(jì)無所出,乃為更其籍,連染者皆得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