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24詞典 2分類詞匯 122
《國語辭典》:漢字(漢字)  拼音:hàn zì
用以記錄漢語的傳統(tǒng)文字。形聲字占絕大多數(shù)。歷代發(fā)展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多種字體。除記錄語言的功能外,漢字的藝術(shù)性高。三千馀年歷史中,對日本、韓國、越南諸國語文曾產(chǎn)生極深遠(yuǎn)的影響。也稱為「中國字」、「中國文字」。
《國語辭典》:簡化漢字(簡化漢字)  拼音:jiǎn huà hàn zì
1.中共文字改革工作之一。將筆畫多的字改為筆畫少的,并將寫法多的字統(tǒng)一只用一種寫法。
2.經(jīng)簡化所產(chǎn)生的漢字。
《國語辭典》:漢文(漢文)  拼音:hàn wén
1.中文。明。朱國楨《涌幢小品。卷二六。普陀》:「南海普陀山,梵云:『補(bǔ)怛落伽』或曰:『怛落伽』或曰:『補(bǔ)涅落伽』。音雖有殊,而譯以漢文,則均為『小百華樹山』。實(shí)則一海島也?!?br />2.漢代的文章。
3.漢文帝的簡稱。唐。白居易新樂府。草茫茫〉:「憑君回首向南望,漢文葬在霸陵原。」《幼學(xué)瓊林。卷一。朝廷類》:「漢文除肉刑,仁昭法外,武王分寶玉,恩溢倫中?!?/div>
《漢語大詞典》:單文(單文)
(1).孤立的記載。宋書·樂志一:“王者各以其禮制事天地,今説者據(jù)《周官》單文為經(jīng)國大體,懼其局而不知弘也?!?br />(2).指單個的漢字。 章炳麟 《論漢字統(tǒng)一會》:“二 徐 、 邢叔明 、 賈昌朝 之流不絶如線,而皆執(zhí)守單文,勿能左右采獲?!?/div>
《漢語大詞典》:俗體字(俗體字)
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規(guī)范的漢字,別于正體字而言。如“菓”、“唸”分別為“果”、“念”的俗體字。
《國語辭典》:方塊字(方塊字)  拼音:fāng kuài zì
中國文字大體為方形,故稱為「方塊字」。
《國語辭典》:一點(diǎn)(一點(diǎn))  拼音:yī diǎn
1.形容極小或些許。南朝梁。江淹〈惜晚春應(yīng)劉秘書〉詩:「始獲贈歌瓊,一點(diǎn)重如金?!埂!都t樓夢》第一一一回:「咱們也該托托他好好的替咱們伏侍老太太西去,也少盡一點(diǎn)子心哪?!挂沧鳌敢恍?。
2.輕微的接觸或提示。如:「只要稍微一點(diǎn),他就明白了。」
3.事物的某一問題或某一方面。如:「這一點(diǎn)是全文的重心,可要特別注意。」
4.一天中的第一時與第十三時均稱為「一點(diǎn)」。
5.書法中的一畫,即「、」。永字八法中稱為「側(cè)」。
《國語辭典》:料理  拼音:liào lǐ
1.處理?!度龂萘x》第五三回:「可急差人到彼守御城池,并料理葬事?!埂度辶滞馐贰返谖寤兀骸脯F(xiàn)今出了差票在此,怎樣料理?」
2.菜肴。如:「日本料理以精致聞名。」
3.照顧。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汝若為選官,當(dāng)好料理此人?!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7270' target='_blank'>杜甫 〈江畔獨(dú)步尋花七絕句〉之二:「詩酒尚堪驅(qū)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br />4.煎熬、折磨。唐。白居易 對鏡偶吟贈張道士抱元詩:「眼昏久被書料理,肺渴多因酒損傷?!?/div>
《國語辭典》:下平  拼音:xià píng
1.宋代韻書因平聲韻字多,將平聲分成上、下兩卷。例如《廣韻》以東、冬、鐘等二十八韻為第一卷內(nèi)容,題「上平聲」;以先、仙、蕭等二十九韻為第二卷內(nèi)容,題「下平聲」。
2.陽平。是國語聲調(diào)中第二聲。
《漢語大詞典》:上下平
《切韻》、廣韻、集韻等韻書按平、上、去、入四聲編排,上、去、入各為一卷,平聲因字多,又分為上平聲和下平聲兩卷,簡稱“上下平”。參閱 清 陳澧 切韻考
《國語辭典》:書法(書法)  拼音:shū fǎ
1.毛筆字書寫的方法。主要講執(zhí)筆、用筆、運(yùn)筆、點(diǎn)畫、結(jié)構(gòu)、間架、落款、用印等方法。是我國傳統(tǒng)藝術(shù)之一。
2.史家記事的體例筆法?!蹲髠?。宣公二年》:「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弧?br />3.以毛筆書寫的文字作品。如:「這篇書法筆力遒勁,令人激賞?!?/div>
《國語辭典》:行書(行書)  拼音:xíng shū
書體名。筆勢和字形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比草書端莊,近于楷書,但筆勢較流暢活潑。書體自由,講究點(diǎn)畫、結(jié)構(gòu)和墨色的變化。也稱為「連真」。
《國語辭典》:行卷  拼音:xíng juàn
古代應(yīng)試者于考前將自己的詩文寫于卷軸內(nèi),呈給達(dá)官貴人冀求延譽(yù)介紹。唐。李商隱與陶進(jìn)士書〉:「文尚不復(fù)作,況復(fù)能學(xué)人行卷耶?」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三。李播》:「有李生攜詩謁之,播曰:『此吾未及第時行卷也?!弧?/div>
《國語辭典》:草書(草書)  拼音:cǎo shū
書體名。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chǎn)生的字體,大約起于秦漢之際。初稱「隸草」后漸成熟,至西漢中晚期形成規(guī)范,以施于章程(公文書),故名「章草」。將隸書草率寫成,簡省點(diǎn)畫,保存波勢。其字個個獨(dú)立,不相連綿。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而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書」。也稱為「草體」、「草字」。
《國語辭典》:右文  拼音:yòu wén
注重文事。宋。歐陽修〈謝賜漢書表〉:「竊以右文興化,乃致治之所先?!?/div>
《國語辭典》:數(shù)字(數(shù)字)  拼音:shù zì
表示數(shù)目的文字或符號。如漢字的「捌」和阿拉伯?dāng)?shù)字的「8」等。
《國語辭典》:字書(字書)  拼音:zì shū
解釋字形、字音、字義的書。如《爾雅》、《說文解字》、《廣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