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韻府拾遺 屑韻》:無別(無別)
王棨芙蓉峰賦:聳碧空而出水無別,倚斜漢而凌波酷似。
分類:無別
《分類字錦》:與手無別(與手無別)
世說:王夷甫容貌整麗,妙于談元,恒捉白王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
《分類字錦》:玉柄無別(玉柄無別)
世說:王夷甫容貌整麗,妙于談元,恒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
分類:
《漢語大詞典》:衽席無別(衽席無別)
亦作“袵席無別”。 見“ 衽席無辯 ”。
《漢語大詞典》:衽席無辯(衽席無辯)
指帝王與后妃間生活上不注意禮儀。后漢書·皇后紀序:“ 孝文 衽席無辯?!?李賢 注:“ 鄭玄 注禮記曰:‘衽,臥席也?!?孝文 幸 慎夫人 ,每與皇后同坐,是無辯也?!币嘧鳌?衽席無辨 ”。舊唐書·李林甫傳:“故杜絶逆耳之言,恣行宴樂,袵席無別,不以為恥,由 林甫 之贊成也?!?清 薛福成 《書〈漢書·外戚傳〉后九》:“ 漢 自 高祖 帷薄不修, 文帝 衽席無辨,而宮闈之政不肅?!?/div>
《漢語大詞典》:無父(無父)
(1).指死去父親。孟子·梁惠王下:“幼而無父曰孤。”呂氏春秋·勸學:“夫無父而無師者,餘若夫何哉!”
(2).指 孟子 斥 墨子 倡兼愛,視己父與他人之父無別的說法。《孟子·滕文公下》:“ 楊氏 為我,是無君也; 墨氏 兼愛,是無父也。”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一折:“自家 墨 者 東郭先生 是也……大都道俺是無父的,卻不知俺物我混同,這纔是個兼愛的道理?!眳⒁姟?無父無君 ”。
《漢語大詞典》:無父無君(無父無君)
孟軻 斥責 墨翟 、 楊朱 之語。后以譏刺無倫常者。《孟子·滕文公下》:“ 楊氏 為我,是無君也; 墨氏 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宋 朱熹 《答汪尚書書》:“是以 孟子 推言其禍,以為無父無君,而陷於禽獸,辭而闢之,不少假借?!?冰心 《斯人獨憔悴》二:“ 化卿 便上下打量了 穎石 一番,冷笑說:‘率性連白鞋白帽,都穿戴起來,這便是無父無君的證據了?!?/div>
《國語辭典》:章表  拼音:zhāng biǎo
古代臣子上奏帝王的文書。用以謝恩的稱為「章」,用以陳說事情的稱為「表」?!段倪x。曹丕。典論論文》:「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鼓铣?。劉協(xié)《文心雕龍。章表》:「然則敷奏以言,則章表之義也?!?/div>
《漢語大詞典》:均壹
亦作“ 均一 ”。 公允如一;均勻無別。 漢 劉向 列女傳·魏芒慈母:“君子謂慈母一心。云:‘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孕闹灰??!?span id="fmzvijr" class="book">《詩·曹風·鳲鳩序》“《鳲鳩》,刺不壹也。在位無君子,用心之不壹也” 唐 孔穎達 疏:“在位之人,既用心不壹,故《經》四章皆美用心均壹之人,舉善以駁時惡?!?span id="roqmzzh" class="book">《新唐書·薛平傳》:“在鎮(zhèn)六年,兵鎧完礪,徭賦均一?!?宋 范仲淹 《宋故衛(wèi)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銘》:“吏私諸豪,專擾下戶,公重為立法,使得均一?!?李大釗 《“今”與“古”》:“ 鮑丹 認自然永是均一,擬想自然能在一時代產生出黃金時代說所指的那個人那個境遇,在別一時代便不能產生他們,是不合理的?!?/div>
《漢語大詞典》:一量
(1).統(tǒng)一度量。管子·君臣上:“衡石一稱,斗斛一量,丈尺一綧?!?span id="jl1dzfx" class="book">《史記·秦始皇本紀》:“器械一量,同書文字?!?br />(2).引申為相同無別。 漢 王充 論衡·量知:“不知之者,以為皆吏,深淺多少同一量,失實甚矣?!?晉 陸機 《文賦》:“體有萬殊,物無一量。”
《國語辭典》:不修帷薄  拼音:bù xiū wéi bó
比喻家庭中男女無別,穢亂淫逸?!独溲塾^》第三○回:「不修帷薄,騰笑閻閭?!挂沧鳌羔”〔恍蕖埂?/div>
法無別真如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十真如之一。(參見:真如)附錄。
真如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音部多多他多Bhu%tatathata%(此梵語出于金剛經之梵本,譯曰真如性),真者真實之義,如者如常之義,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云真,常住而不變不改,故云如。唯識論二曰:「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够蛟谱孕郧鍍粜模鹦?,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皆同體異名也。唯識述記二本曰:「真以簡妄,如以別倒。初簡所執(zhí),后簡依他。或真以簡有漏非虛妄故,如以簡無漏非有為故。真是實義,如是常義,故名真如?!固叫洶嗽唬骸覆粔脑徽?,無異曰如。前則非四相所遷,后則體無差別,此約始教。又不變曰真,順緣稱如。由前義故,與有為法非一。由后義故,與有為法非異。二義同為一法,名曰真如。」大乘止觀曰:「此心即自性清凈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往生論注下曰:「真如是諸法正體?!菇绦行抛C證卷曰:「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則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闺s阿含經二十一曰:「以一乘道,凈眾生,離憂悲,得真如法?!?br />【佛學常見辭匯】
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合真實不虛與如常不變二義,謂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恒常如此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即無為法。亦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凈心,亦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安立非安立二真如」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云二真如:
一、安立真如 體非偽妄曰真,性無改異曰如,即一實相之體也。謂真如之體,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 謂真如之法,從本已來,性自清凈,離一切相,寂滅無為,故名非安立真如。
「不變隨緣二真如」又起信論疏云二真如:
一、不變真如 謂真如之體,從本已來,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體恒清凈,無一異相,故名不變真如。
二、隨緣真如 謂真如之性,本無生滅,然因無明熏動,起一切相,如水因風,妄波忽動,若風止息,動相元無,故名隨緣真如。
【三藏法數】
真名不偽,如名不異。謂常以妙觀觀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顯發(fā),是名真如。
【三藏法數】
真如者,乃真實無妄之理,即法性土之體也。此清凈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無相,土亦如是,身土雖分,體原不二,故真如為體也。
【三藏法數】
離妄曰真,不異曰如。即諸佛所證真實無妄之德,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
離性無別佛
【佛學大辭典】
(雜語)謂性即是佛也。六祖壇經曰:「性即是佛,離性無別佛?!诡D悟入道要門論下曰:「僧問何者是佛?師曰離心之外,即無有佛?!惯_磨血脈論曰:「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