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后現(xiàn)代劇場(后現(xiàn)代劇場)  拼音:hòu xiàn dài jù cháng
后現(xiàn)代主義表演藝術。系透過反敘事結構和分裂的意、像等后現(xiàn)代手法,呈現(xiàn)出的一種表演面貌。整個演出,不受劇本的約束,而由演員集體即興創(chuàng)作。
《國語辭典》:拖枝馬遠(拖枝馬遠)  拼音:tuō zhī mǎ yuǎn
南宋畫家馬遠用獨特手法畫樹,所畫枝條常有七八處屈曲,而且大都倒掛,因而稱為「拖枝馬遠」。
《國語辭典》:音響效果(音響效果)  拼音:yīn xiǎng xiào guǒ
1.一種戲劇或及其他表演藝術的創(chuàng)作手法。運用專業(yè)器具和技巧,摹擬或再現(xiàn)各種聲響,如風聲、雨聲、馬啼聲等,增加表演環(huán)境的真實感,以烘托氣氛,增強藝術感染力。也稱為「音效」、「音響」。
2.音響器材所表現(xiàn)出來的音效。如:「這組喇叭的音響效果極佳?!?/div>
《國語辭典》:搖針(搖針)  拼音:yáo zhēn
中醫(yī)針刺手法之一。在針刺達到預定深度,出現(xiàn)針感后,持針柄將針體搖動,開大孔穴,以加強針感。
《國語辭典》:飛碟球(飛碟球)  拼音:fēi dié qiú
保齡球擲球的手法。因旋球似飛碟,故稱為「飛碟球」。如:「國內(nèi)發(fā)展出的飛碟球技,在國際賽中大放異彩?!?/div>
《國語辭典》:插接  拼音:chā jiē
一種極快速的轉換手法。多用來處理交錯的動作,可填補動作間的空隙,增加戲劇效果。
《國語辭典》:自欺欺人  拼音:zì qī qī rén
不但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吨熳诱Z類。卷一八。大學。傳六章》:「因說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弧埂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八四回:「此刻做官的那一個不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的故智?」也作「欺人自欺」。
《漢語大詞典》:自報家門(自報家門)
古典戲曲中介紹人物的傳統(tǒng)手法。指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時用引子、定場詩、定場白等所作的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籍貫、身世和劇中規(guī)定的情境等。
《國語辭典》:矇事  拼音:mēng shì
北平方言。指不懂裝懂,不會裝會,用欺騙的手法蒙蔽人。
《國語辭典》:媒材  拼音:méi cái
美術上指表現(xiàn)的手法與其材料。
《國語辭典》:曲球  拼音:qū qiú
球類運動用語。行進路線呈大弧度彎曲的擲球手法。如保齡球中的飛碟球,自球一離手落地后,便呈曲球前進。
《國語辭典》:忍術(忍術)  拼音:rěn shù
一種利用合理而科學的身心鍛鍊所展現(xiàn)的神速手法。流行于十六世紀的日本,正當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兩雄爭霸的戰(zhàn)國時代。其方式通常以施用鬼技、變妝易容、速步行動、跳躍閃躲等技法潛入敵方偵測敵情,行動神出鬼沒,難以捉摸。
《國語辭典》:垛句  拼音:duò jù
民間音樂中一種擴充曲調(diào)的手法。即規(guī)律的重復或變化重復曲調(diào)的片段,節(jié)奏緊湊,字密腔短,在一連串的短句中保持相同或相間使用的結音和大體上統(tǒng)一的節(jié)奏。用于加強氣氛,表現(xiàn)緊張、活潑、歡快、熱烈、激憤等情緒。
《國語辭典》:垛字  拼音:duò zì
民間音樂常用的一種擴充變化手法。即在民歌、曲藝、戲曲唱段的基本句式中,插入若干個并列短語或詞組。具有字多腔少、節(jié)奏緊湊的特點。如河南梆子中的《大登殿劇》「原來是:平郎丈夫,頭戴王帽,身穿蟒袍,腰橫玉帶,足登朝靴,端端正正,正正端端,駕坐在金鸞」。
《國語辭典》:搗針(搗針)  拼音:dǎo zhēn
一種針灸手法。在針刺入皮下后,于一定的深度,將針反覆上下?lián)v動,而不拔出體外,稱為「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