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南省  拼音:nán shěng
1.唐人稱尚書省為「南省」。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六:「唐人本以尚書省在大明宮之南,故謂之『南省』。」
2.中國南部各省的統(tǒng)稱。
《國語辭典》:三相  拼音:sān xiàng
電學(xué)上指以三根相導(dǎo)線載送交流電的電路,稱為三相電路。平衡三相交流電的電壓、電流為三組幅值相等、頻率相等、相位互差一二○度之相量。
《漢語大詞典》:三相張家(三相張家)
指 唐 張嘉貞 、 張延賞 、 張弘靖 三相之故第。新唐書·張弘靖傳:“﹝ 弘靖 ﹞先第在 東都 思順里 ,盛麗甲當(dāng)時,歷五世無所增葺,時號‘三相張家’云?!?宋 馬永易 實賓錄卷三:“ 唐 張嘉貞 相 玄宗 , 延賞 相 德宗 , 弘靖 相 憲宗 ,先第在 東都 思順里 ,盛麗甲當(dāng)時,歷五世無所增葺,時號‘三相張家’?!?/div>
分類:三相
《漢語大詞典》:南衙
(1). 唐 代禁衛(wèi)軍有南衙、北衙之分。南衙又稱“南牙”,兵分隸十六衛(wèi),統(tǒng)屬宰相管轄。新唐書·尉遲敬德傳:“南衙北門兵與府兵尚雜鬭, 敬德 請帝手詔諸軍聽 秦王 節(jié)度,內(nèi)外始定?!眳⒁姟?衙兵 ”。
(2). 唐代 宰相官署。因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均在皇宮之南,故稱。 唐 吳競 貞觀政要·論納諫:“ 太宗 乃謂 玄齡 曰:‘君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少有營造,何預(yù)君事?’”新唐書·高元裕傳:“ 元裕 諫曰:‘今西頭勢乃重南衙,樞密之權(quán)過宰相?!?br />(3). 宋 時稱 開封府 之官署為南衙。 宋 何薳 春渚紀(jì)聞·熙陵獎拔郭贄:“一日﹝ 郭贄 ﹞方與僧對弈,外傳 南衙大王 至,以 太宗 龍潛日,嘗判 開封府 ,故有南衙之稱?!?宋 陸游 《記太子親王尹京故事》:“或問 太宗 以來尹京則謂之南衙,何也?曰: 開封府 治所本在 正陽門 南街東。然 太宗 為尹,乃就 晉 邸視事, 晉 邸又在大內(nèi)乃府治之南,故曰南衙。”
《漢語大詞典》:衙兵
(1). 唐 代天子的禁衛(wèi)兵。新唐書·兵志:“夫所謂天子禁軍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諸衛(wèi)兵是也;北衙者,禁軍也。”按,金吾、領(lǐng)軍、千牛之類為衛(wèi)兵;羽林、龍武、神策之類為禁軍。南衙屬宰相管轄,北衙歸皇帝直轄,起互相監(jiān)督的作用。
(2). 唐 代節(jié)度使的衛(wèi)兵。舊唐書·田承嗣傳:“數(shù)年之間,其眾十萬。仍選其魁偉強力者萬人以自衛(wèi),謂之衙兵?!?span id="y8v0wyb" class="book">《新唐書》作“牙兵”。 韓國磐 《隋唐五代史綱》第二篇第十章第二節(jié):“衙兵就是牙兵, 魏博 鎮(zhèn)的牙兵是十分強悍的, 唐 人傳奇《紅線傳》,也說 田承嗣 ‘乃募軍中武勇十倍者,得二千人,另外宅男,而厚其廩給,常令三百人夜直州宅’,外宅男就是義兒,也就是牙兵。”參閱資治通鑒·唐代宗廣德元年 胡三省 注。
《國語辭典》:滿洲(滿洲)  拼音:mǎn zhōu
1.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欽定滿洲源流考》卷一:「今漢字作滿洲,因洲字義近地名,假借用之,遂相沿耳,實則部族而非地名?!箙⒁姟笣M族」條。
2.地名。為滿洲族的發(fā)祥地。
《漢語大詞典》:三江口
(1).指 江蘇省 吳江縣 北, 吳淞江 、 婁江 、 東江 分流處。吳越春秋·夫差內(nèi)傳:“不知 越王 將選死士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屠我 吳國 ?!?br />(2).指 湖南省 岳陽 北, 洞庭湖 水入 長江 處。
(3).指 湖北省 漢口 西。《三國演義》第四五回:“ 孔明 欣然從之,一同登舟,駕起帆檣,迤邐望 夏口 而進。 離三江口 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br />(4).指 浙江 的 曹娥江 、 錢清江 、 浙江 三水于??趨R合處。見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jì)要·浙江四·會稽縣》。
(5).指 云南 、 貴州 、 廣西 三省之 南盤江 、 多衣江 、 九龍河 交匯處。《詩刊》1978年第2期:“ 三江口 的過去是十分悲慘的?!彼?廣東 郁水 ( 西江 )、 湞水 ( 北江 )、 浪水 ( 東江 )合流處, 廣西藤江 、 繡江 、 桂江 合流處都叫 三江口 。
《國語辭典》:南司  拼音:nán sī
1.南北朝御史中丞的別稱。專職監(jiān)察、彈劾?!读簳>硪凰?。江淹傳》:「君昔在尚書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寬猛能折衷;今為南司,足以震肅百僚?!?br />2.唐代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均在皇宮南面,故稱為「南司」?!杜f唐書。卷一六七。宋申錫傳》:「會內(nèi)官馬存亮同入,諍于文宗曰:『謀反者適宋申錫耳,何不召南司會議。今卒然如此,京師企足自為亂矣。』」
《國語辭典》:官帖  拼音:guān tiè
1.官刻的字帖。
2.清朝戶部發(fā)給商行的營業(yè)許可證。后亦指鈔票。如:「你別懷疑這古董的來處,它可是花了大把官帖買來的?!?/div>
《漢語大詞典》:官法帖
官府刻印或拓就的名家字帖。 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雜說上》:“或云板今在,但不賜爾,故人間尤以官法帖為難得。”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禊序不入選帖:“若以筆墨之妙言之,固當(dāng)居諸帖之首,乃不得列官法帖中又何哉?”亦省作“ 官帖 ”。 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雜說下:“ 歐陽公 《集古跋尾》謂近時有尚書郎 潘師旦 ,以官帖私自??天都??!?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雜說下:“ 豫章 士友 董良史 家有法帖石本數(shù)卷,與 淳化 官帖規(guī)模相似,而筆意差弱,似不逮所見諸本,且不知所出?!?/div>
《漢語大詞典》:小使臣
宋 代宮廷下級內(nèi)侍官員的統(tǒng)稱,常充當(dāng)內(nèi)廷侍役和三省六部監(jiān)門官等職。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車駕幸五岳觀:“次有吏部小使臣百餘,皆公裳,執(zhí)絡(luò)毯杖策,乘馬聽喚?!?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三省監(jiān)門官》:“三省樞密院監(jiān)門官,舊以小使臣為之?!?宋 趙彥衛(wèi) 《云麓漫鈔》卷四:“使臣之義,始於藩鎮(zhèn)當(dāng)國。初,武官處以三班號祗應(yīng)官,有左右班供奉班是也。至 太宗 ,以其資品少,又創(chuàng)三班借職、三班奉職、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東西頭供奉官,有司號為小使臣。”
《漢語大詞典》:熟狀(熟狀)
唐 宋 文書制度,有關(guān)軍國大事,由三省議定,面奏,獲旨。關(guān)于任免平常事項,以書面奏請,稱為熟狀。獲可即下中書撰命,門下審讀,然后由尚書奏行。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唐 宰相奉朝請,即退 延英 ,止論政事大體,其進擬差除,但入熟狀畫可?!?宋 沈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本朝要事對稟,常事擬進入,畫可然后施行,謂之熟狀?!眳㈤?宋 陳亮 《進中興五論札子·論執(zhí)要之道》、 宋 周必大 玉堂雜記卷下。
《漢語大詞典》:大別山
在 豫 、 鄂 、 皖 三省邊境,西接 桐柏山 ,東延為 霍山 。 長江 和 淮河 的分水嶺。海拔一千米左右,主峰 天堂寨 在 湖北省 羅田縣 東北,高1729米。富林、礦資源。
《漢語大詞典》:咨報(諮報)
(1).稟報、上報。 唐 韓愈 《與鄭相公書》:“伏惟不至遠(yuǎn)憂,續(xù)其一一諮報,不宣?!?br />(2).特指 唐 宋 學(xué)士院向三省申報文書。亦指所申報的文書。 宋 洪邁 容齋隨筆·翰苑故事:“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狀,但尺紙直書其事,右語云:‘諮報尚書省伏候裁旨,月日押?!^之諮報?!?宋 劉克莊 《轉(zhuǎn)調(diào)二郎神》詞“沒一字諮尚書省”自注:“學(xué)士院文字至朝廷,皆云諮報,不云申也?!?宋 趙升 朝野類要·文書:“諮報,學(xué)士院關(guān)報朝省之稱?!眳⒁姟白蓤蟆!?/div>
《漢語大詞典》:兼圻
清 代總督多管轄兩省或三省,謂之兼圻。如 湖 廣 總督轄 湖南 湖北 兩省,兩江總督轄 江蘇 、 安徽 、 江西 三省。 梁啟超 《上鄂督張制軍書》:“身既膺兼圻之威,言即有九鼎之重。”
《漢語大詞典》:東三?。|三省)
東北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三省的合稱。1945年 日本 帝國主義投降后,國民黨政府曾將原東北三省劃分為 遼寧 、 遼北 、 安東 、 吉林 、 松江 、 合江 、 黑龍江 、 嫩江 和 興安 等九省,合稱“東九省”。旋解放,均撤銷。
《國語辭典》:巴陵戲(巴陵戲)  拼音:bā líng xì
流行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邊境的劇種。是漢劇傳至湖南岳陽所形成的一個支派,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fā)展過程中曾受到湘劇影響。
《國語辭典》:朝鮮語(朝鮮語)  拼音:cháo xiān yǔ
朝鮮族使用的語言。系屬未定。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使用人口約一百七十六萬。此外主要分布于北韓和南韓。分東北、西北、中部、東南、西南、濟州島等六大方言。有元音和諧現(xiàn)象。輔音中,塞音、塞擦音按松緊和氣流性質(zhì)分為三套,擦音s也分松緊。體詞有格和數(shù),謂詞有態(tài)、尊稱、時、式和階稱等語法范疇,用追加后加成分的辦法表示。句子的主語一般在謂語之前,賓語在動詞之前,修飾語在被飾詞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