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楞伽
亦作“ 楞迦 ”。
(1).山名。梵文音譯。在古 師子國 (今 斯里蘭卡 )境。相傳佛在此山說經。 宋 王安石 《化城閣》詩:“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漢上?!?span id="0g47ved" class="book">《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若非圓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頂人?!?br />(2).指《楞伽經》。梵名。有四種漢文譯本,今存三種。此經提出五法、三性、八識等大乘教義,后人在詩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韋應物 《寄恒璨》詩:“今日郡齋閒,思問《楞伽》字?!?明 高啟 《楞伽寺》詩:“《楞伽》義未曉,塵累方自恥?!?清 姚鼐 《法源寺》詩:“欲偕投紱老,終日問《楞迦》?!?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法相名為《瑜伽師地》,雖與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師有幾’之文。此則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div>
《國語辭典》:惡性(惡性)  拼音:è xìng
不良的。如:「惡性腫瘤」、「惡性通貨膨脹」。
《漢語大詞典》:依他起性
佛教語。與“遍計所執(zhí)性”和“圓成實性”合稱“三性”。謂一切事物均由諸緣和合、心識變現(xiàn)而有,虛幻不實。用以說明“唯識無境”的宗旨。成唯識論卷八:“謂心、心所及所變現(xiàn),眾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性下》:“計唯物者,雖不知圓成實性,猶據依他起性。最下有唯理論師,以無體之名為實,獨據徧計所執(zhí)性,以為固然。”亦省作“ 依他性 ”。 清 龔自珍 《南岳大師乘止觀科判》:“止觀境界分三科:一、真實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識;一、分別性,即第六、第七識?!?/div>
《國語辭典》:三性一際(三性一際)  拼音:sān xìng yī jì
佛教用語。中國華嚴宗的重要觀念。三性,指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遍計所執(zhí)性謂虛妄的現(xiàn)象;依他起性謂條件和合而成的現(xiàn)象;圓成實性謂無虛妄分別的實相?!溉砸浑H」指無論是虛妄的現(xiàn)象或實相,都是真如本性隨緣而起,真實和虛妄是互相貫通,三性是同一,融通無礙?!?a target='_blank'>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三性一際,舉一全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