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水鄉(xiāng),蚊蚋坌集。
予方窮居,日以為苦,因裒腹笥,得蚊事廿有七。
古圣賢無一言之褒,是為可誅也,作《誅蚊賦》。
其詞曰:
惟朱明之肇序兮,迨白藏之紀時。
火流金而方熾,露漱玉而易晞。
眷羲和之自東,起咸池(日所出處。)而徂西。
邁崦嵫以頓轡,歸蒙汜而匿暉。
旋群陰之綽綽,襲夜氣之索索。
爰有黍民(《古今注》號蚊蚋為「黍民」。),出于廬霍。
呼朋引儔,訝雷車之殷殷(聚蚊成雷,見前書。);
填空蔽野,疑云陣之漠漠(梅圣俞詩云。)。
利觜踰麥芒之纖,狹翅過春冰之薄。
其賦形而至眇,其為害而甚博。
非泰山之能負(《荀子》:虻負山。),詎九牛之可搏(《漢書》:搏牛之虻。)?
較爾力以何施,念爾欲而甚約。
飲不過于滿腹,性無饜而肆蠚。
若乃皓魄之亭亭,萬木之欣欣,悼永晝之執(zhí)熱,徙綠蔭以怡情。
遽見侵而稍稍,復(fù)輕飏以營營(白鳥營營,見下注。)。
念炎熇之未去,曾須臾而靡寧。
伺人于燕息,則東家之夢何緣而見姬旦;
嬲人于尊俎,則《鹿鳴》之燕何由而娛嘉賓(宋子京有蚊蚋嬲人之句。)?
以是而肆毒于人,何名乎仁?
載引其類,載鼓其翅,但知進而忘退,不顧害而貪利。
葬仙鼠之腹而莫追莫悔,投秋蟲之網(wǎng)而自捐自棄。
沖郁攸而致燔,望銀缸而還墜。
以此而速禍于己,孰名乎智?
仁既不足以強名,智又不足以自蔽,徒肆情以饕餮,競鼓吻而唼噬。
宜先哲之永嘆,謂通夕而不寐
慨蠢蒙其何識,亦炎涼而絕義。
故有蓀壁琰?,椒房璇題。
疏寮豁其文綺,繡甍煥其陸離。
圍鮫綃以云障,焚椒蘭而霧迷。
乃戢翼以遠遁,縱含毒而莫施。
以貴嬪之被寵而不噆不螫(《南史·孔貴妃傳》。),畏長遜之當路而莫近莫窺(《南史》孫長遜本傳。)
其或柴扉槿居,蓬室桑樞,方親闈之定省,政黌堂之卷舒,或漂流于羈旅,或促迫于郊墟。
乃引利喙以競進,共逞貪心而自腴。
致晉室孝子獨嘗以身(《晉書》展勤云云。),而高郵貞女莫全其軀(高郵有露箸小娘子廟。)
嗟乎蚊乎!
貴者要者既屏息以遠止,貧者賤者又窮欲而紛如。
顧余躬而何較,念爾虐其有馀。
其間別種,稟性尤酷,實尖其嘴,實斑其腹,實細其身,實豐其毒。
感變化于天工,載惆悵于羽族。
仙禽遠害必翔于九皋,神鳥覽輝乃集于王谷。
傳信之雁目斷而莫至,報喜之鵲日聆而不足。
此固曠然而難見,爾乃頹然而難逐。
可憐爾之輕而翾,不恥人之厭且辱也。
蓋嘗究厥譜系,考于典籍,實蚩尤之馀孽,始涿鹿之誅殛。
僅存膚血之遺馀,致茲種類之蕃息(見《幽冥錄》。)。
或別派于腐壞,或聚族于幽濕。
惟可夜游,鮮從門入。
驟致身于云臺而羽翼翾翾,遽逞威于河內(nèi)而人馬籍籍。
但類非于華胄,實盡銜于毒螫。
宜見憎于世俗,夫豈間于今昔!
惟小日之昏昏,臥柏寢而挹挹。
念白鳥之阻饑,褰翠幮而聽入(見《金樓子》。)。
曾丑類之莫去,宜豎刁之僭逼。
此鑒既明,汝惡既極,將不復(fù)汝容而搏之,特吾一振手之力爾。
固又將驅(qū)空中之蛂,挫汝之精(空中有物,其名為蛂,),聞蚊虻之聲則挫其精。
僇江東之鷏,而不復(fù)孕汝之形。
舉所謂蚋者而族烹于秦鑊(秦謂蚋。),取所謂蚊者而筑觀于楚廷(楚謂蚊。)。
永滅蚩尤之裔,庶使天下之為人臣者得以安其君;
大慰勤猛之志,又使天下之為人子者得以寧其親。
不復(fù)使無用之物、無窮之毒存于世,此《誅蚊賦》之所以名也。
⑴ 日所入山也,見《離騷》。
⑵ 日所宿處也,見《選》雜體詩。
⑶ 《古今注》以蝙蝠為仙鼠,羅隱賦謂蜘蛛為秋蟲。
⑷ 老子曰:「蚊虻噆膚,則通夕不寐?!挂姟肚f子》。
⑸ 《鹖冠子》:「云臺之高,蚊蚋適以翾翾。
⑹ 《古今注》:河內(nèi)有人嘗見黍米許大人馬滿地,取火燒之,皆化蚊蚋飛去。
⑺ 《爾雅》:江東呼鷏為蚊母,此鳥吐蚊,因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