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鑒韶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惟政(九八六~一○四九),一作惟正(《羅湖野錄》卷三),俗姓黃,字煥然,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幼從臨安北山資壽本如肄業(yè),師惟素(《羅湖野錄》作居素)禪師。住馀杭功臣山凈土院,出入常跨黃牛,世稱政黃牛?;实v元年卒,年六十四(《五燈會元》卷一○)。有《錦溪集》三十卷,已佚。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九、《羅湖野錄》卷三。今錄詩四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九
政黃牛者。
錢塘人。
住馀杭功臣山。
幼孤為童子。
有卓識。
詞語皆出人意表。
其師稱于人。
有大檀越奇之。
以度牒施之。
跪奉謝而不受。
其師問故。
曰。
恩不可輕受。
彼非知我者。
特以師之言。
施百千于一童子。
保其終身。
能施物不責(zé)報乎。
如來世尊。
大愿度生。
則有慈蔭。
今妙法蓮華經(jīng)是也。
當(dāng)折節(jié)誦持。
恩并歸一。
于義為安。
其師自是益奇之。
年十八。
果以其志。
為大僧。
游方問道三十年乃罷。
其居功臣山。
嘗跨一黃犢。
蔣侍郎堂。
出守杭州。
與政為方外友。
每來謁。
必巾持掛角上。
市人爭觀之。
政自若也。
至郡庭下犢。
而談笑終日而去。
一日郡有貴客至。
蔣公留政曰。
明日府有燕飲。
師固奉律。
能為我少留一日。
因款清話。
政諾之。
明日使人要之。
留一偈而去矣。
曰。
昨日曾將今日期。
出門倚杖又思惟。
為僧只合居嵓谷。
國士筵中甚不宜。
坐客皆仰其標(biāo)致。
又作山中偈曰。
橋上山萬層。
橋下水千里。
唯有白鷺鷥。
見我嘗來此。
又作送僧偈曰。
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云。
秖可自怡悅。
不堪持贈君。
冬不擁爐。
以荻花作毬。
納足其中。
客至共之。
夏秋好玩月。
盤膝大盆中。
浮池上自旋其盆。
吟笑達旦。
率以為常。
工書筆法勝絕。
如晉宋間風(fēng)流人。
嘗笑學(xué)者臨法帖曰。
彼皆知翰墨為貴者。
其工皆有意。
今童子書畫。
多純筆可法也。
秦少游見政字畫。
必收畜之。
有問者曰。
師以禪師名。
乃不談禪何也。
曰徒費言語吾懶。
寧假曲折。
但日夜煩萬象。
為敷演耳。
言語有間。
而此法無盡。
所謂造物。
無盡藏也。
九峰鑒韶禪師。
嘗客政。
坦率不事事。
每竊笑之。
一夕將臥。
政使人呼。
不得已。
顰頞而至。
政曰。
月色如此。
勞生擾擾。
對之者能幾人。
唯唯而已。
呼童子使熟炙。
方饑意作藥石。
久之。
乃橘皮湯一杯。
匿笑去。
曰無乃太清乎。
政風(fēng)調(diào)高。
老益清癯。
嘗自贊其像曰。
貌古形疏倚杖梨。
分明??出須菩提。
解空不許離聲色。
似聽孤猿月下啼。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惟政。字渙然。華亭黃氏。幼有卓識。十八具戒。即游方問道。凡三十年。罷參。居功臣山凈土院。出入常跨一黃牛。慶歷中。侍郎蔣公堂與師契密。嘗贈詩云。禪客尋常入舊都。黃牛角上掛瓶盂。有時帶笠穿云去。便好和云作畫圖。蓋實錄也?;騿枎熀尾徽劧U。曰。徒費言語。吾懶。寧暇曲折。但日夜煩萬象敷演耳。性簡率。冬不附爐。惟以荻花作毬。納足其中??椭凉仓L睾猛嬖?。每盤膝坐大盆浮池中。自施轉(zhuǎn)之。吟嘯達旦。率以為常。詩峭拔。思致甚高。一日蔣公曰。明日府中宴客。別設(shè)素饌延師。愿同清話。師諾之。明日留一偈而去。偈曰。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只合居巖谷。國士筵中甚不宜。又山中偈曰。橋上山萬重。橋下水千里。惟有白鷺鷥。見我常來此。又送僧偈曰。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常自贊其像曰。貌古形疏倚杖藜。分明畫出須菩提。解空不許離聲色。似聽孤猿月下啼。人皆傳誦焉。筆法有晉人風(fēng)。秦少游尤所愛玩。凡見其筆跡。必取蓄之。世稱為政黃牛。 贊曰。 高韻超俗  清吟絕塵  一笠牛背  林間水濱 貌癯趣淡  莫得而親  何以自怡  嶺有白云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惟政。
秀州華亭黃氏子。
幼從錢塘資圣院本如肄業(yè)。
且將校藝有司如。
使禱觀音求陰相。
師謝曰。
豈忍獨私于己哉。
郡人朱紹安。
聞而嘉嘆。
欲啟帑度之。
師慨然曰。
古之度人。
以清機密旨。
今反是。
去古遠(yuǎn)矣。
吾墮三寶。
數(shù)當(dāng)有其時。
已遇祥符覃恩。
得諧素志。
獨擁毳袍且弊。
同列慢之。
師曰。
佛乎佛乎。
儀相云乎哉。
僧乎僧乎。
盛服云乎哉。
后有愿輸奉歲時用度。
俾繼如之院務(wù)。
亦復(fù)謝曰。
聞托缽乞食。
未聞安坐以享。
聞歷謁諸祖。
未聞廢學(xué)自任。
況我齒茂氣完正在筋力為禮。
非從事屋廬之秋也。
于是提策東引。
學(xué)三觀于天臺。
復(fù)旋徑山。
咨單傳旨于老宿惟素。
素董臨安功臣山凈土院。
師輔相之久。
而繼其席。
然為人高簡。
律身精嚴(yán)。
名卿巨公。
多所推尊。
時蔣侍郎堂守錢塘。
與師為方外友。
師每謁之。
則跨一黃牛。
以軍持掛角上。
市人爭觀之。
師自若也。
至郡庭。
始下牛。
笑談終日。
一日蔣公留師曰。
適有過客。
明日府中。
當(dāng)有會。
吾師固奉律。
為我少留一日。
因[款-士+止]清話。
師諾之。
明日使人要之。
留一偈而去矣。
曰。
昨日曾將今日期。
出門倚杖又思惟。
為僧只合居巖谷。
國土筵中甚不宜。
坐客皆嘆其標(biāo)致。
又作山中偈曰。
橋上山萬重。
橋下水千里。
惟有白鷺鷥。
見我常來此。
平生制作三十卷。
曰錦涇集。
且工書筆法勝絕。
秦少游。
見必收畜之。
師冬不擁爐。
以荻花作毬。
納足其中。
客至共之。
清論無窮。
秀氣逼人。
夏秋好玩月。
盤膝大盆中浮水上。
自旋其盆吟笑。
達旦以為常。
九峰韶禪師。
嘗客于院將臥。
師挽之曰。
月色如此。
勞生擾擾。
對者幾人。
唯唯。
而已久之。
呼童子使熱炙。
方饑。
意作藥石。
既乃橘皮湯一杯。
笑曰無乃太清乎。
或問曰。
師以禪師名。
而不談禪。
何也。
師曰。
徒費言語吾懶。
寧假曲折。
但煩萬象敷演耳。
言語有間。
造物無盡藏也。
皇祐元年孟夏八日。
語眾曰。
夫動以對靜。
未始有極。
吾一動歷年六十有四。
今靜矣。
然動靜本何有哉。
遂泊然而逝。
禪客尋常入舊都。
黃牛角上掛瓶盂。
有時帶雪穿云去。
便好和云畫作圖。
此蔣侍郎贈師詩也。
師自有詩曰。
貌古形疏倚杖藜。
分明畫出須菩提。
解空不許離聲色。
似聽孤猿月下啼。
二作佳勝致。
正相對會。
一時禪悅之盛。
可想見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祖鏡,俗姓張,明州(今浙江寧波)人。
住明州大梅,稱法英祖鏡禪師。
乃青原下十一世,九峰韶禪師法嗣。
徽宗宣和初,上《道德經(jīng)解》。
高宗紹興初卒。
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今錄偈六首。